据NASASpaceFlight网站2016年6月19日报道,蓝源公司于19日在西德克萨斯的试验场对其亚轨道可重复使用火箭“新谢泼德”及乘员舱进行了第四次飞行与着陆试验。
此次飞行试验除了成功地验证了“新谢泼德”火箭的发射与着陆能力,更为重要地是对火箭乘员舱一个降落伞失效的飞行着陆状态开展了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分析与风险评估。“新谢泼德”火箭乘员舱的降落伞设有3根伞绳,而按照蓝源公司的评估设计要求,降落伞系统应在其中1根伞绳失效的情况下仍可正常打开其余2个降落伞。试验结果表明,“新谢泼德”火箭乘员舱在滑翔返回地面时,2个降落伞正常开伞,同时乘员舱利用自身的制动发动机推力系统进行适当减速,以达到载人着陆速度的安全要求。
这项试验评估工作对于蓝源公司实施未来的太空旅游项目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它表明火箭乘员舱的着陆系统具备了在出现异常情况下仍能进行安全着陆的能力,这使该公司的投资者与潜在用户对未来项目持有了更大的信心。
除了验证飞行目标外,火箭乘员舱还携有3项探索性实验设备:
一是美国普渡(Purdue)大学的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微重力环境中的三维临界湿润实验设备。该实验设备携有一个两相(液体与气体)流体动态试验容器,以供研究人员了解液体在微重力状态下的反应与移动情况,这对于设计一个安全和可承受性的飞船是非常关键的。
二是有效的界面张力诱导对流实验(EITIC)。该项实验是用于验证一个100多年理论,即温度常变的流体会产生有形的流体移动。但这种流体移动通常会被微重力“浸没”。因此,研究人员拟营造一个理想的微重力环境以验证上述理论。这项实验对于未来在微重力状态下建造飞船极其有益的,但前提是在微重力环境中将这种流体移动现象予以消除。
三是B类天体物理的灰尘环境的微重力实验(MEDEA-B)。该项实验主要对灰尘粒子在空间中的黏着机制进行检测与了解。灰尘粒子的黏着机制是行星形成的第一步。
由于蓝源公司通过网络、现场直播以及视频和图像资料的更新等不同方式对此次飞行试验进行了报道,极大地提升了该公司所开展的空间探索任务在公众和媒体心中的地位。(赵晨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