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
据日本航空航天探索局(JAXA)网站报道,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自2003年5月升空以来的7年间,飞行了约60亿千米,13日深夜返回地球。6月14日,“隼鸟”号在降落地的回收活动全部结束,密封舱和耐热罩的分析工作将在日本进行。
“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于6月13日晚7时51分将可能装有小行星岩石样本的密封舱与主体分离,主体同大气层相撞并燃烧殆尽。密封舱于晚10时52分进入地球大气层,展开降落伞后降落在澳大利亚南部的沙漠地带。
研究人员不仅回收了“隼鸟”号探测器的密封舱,还回收了密封舱的耐热罩,回收地点距离密封舱降落地点约5千米。耐热罩是为了保护密封舱免遭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因摩擦而产生的高温破坏而设计的。密封舱在进入大气层的时候速度高达每秒12千米,被密封舱急剧压缩的空气发热,温度超过1万摄氏度。为了能够耐热,密封舱耐热罩表面由厚约3厘米的碳素纤维强化型塑料覆盖。密封舱降落过程中,塑料表面熔化,制造出碳层,使密封舱内温度保持在50摄氏度左右。在距地面高度约10千米的地方,耐热罩脱落,密封舱则打开降落伞,缓缓降落到沙漠中。
密封舱将通过专机于18日凌晨运抵日本航空航天探索局,而耐热罩将通过其他飞机运回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于2005年登陆距离地球3亿千米的小行星“丝川”,并可能携带了岩石样本返回地球,这是前所未有的。研究人员希望能在9月前确认密封舱是否装有从“丝川”小行星采集的物质,并希望通过对样本的分析能为人类了解太阳系提供珍贵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