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奏响自主创新主旋律
发布日期:2010-08-16 字体【

  中国空间事业的发展历程表明,自主创新是研究院的立院之本,发展之基,辉煌之源。

  五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线,紧紧扭住自主创新不放松,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创新机制,加大自主研发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着提升,为科研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更为研究院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加强顶层牵引,发展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发展自主发展的主动权

  五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不断深化、细化创新工作管理机制,通过加强顶层牵引,制定创新发展规划,推动核心技术的创新,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深化战略研究和重大专项论证,制定核心技术和平台型谱发展规划。结合中国空间技术未来发展目标和研究院承担的重点任务,研究院开展了空间技术发战略和体系架构深入研究,完成了《2020年我国空间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形成了发展战略系列研究报告近百份,积极开展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论证工作,为推动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依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发技术领域专家组,完成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十一五”空间技术系统发展规划》等技术领域规划论证报告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十二五”综合发展规划》初稿的编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前启动了2030年发展战略和“十二五”专业技术领域规划论证。

  针对影响研究院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和技术瓶颈,成立了多个核心技术论证组,梳理、提炼出院级核心技术数百项,并开展专题战略研究,完成了多项发展战略专题的论证及卫星平台型谱发展论证报告。

  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推动成果运用转化。五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持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力度,为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了支撑,突破了一大批新型号关键技术,其中运用新技术研制成功的星用二次表面镜产品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获超过同类国际产品,实现了关键产品的国产化;成功研制出某型号公用平台,加大了对关键技术攻关的开发力度。

  通过几年来来的不懈努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不仅实现了以核心技术与平台型谱规划为牵引,核心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的良性循环,还形成了新的优势产品和业务板块。

  调整组织机构,创新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推动技术创新持续发展的动力与保证。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按照“一个主体、三个支柱、一个延伸”的战略框架,专门成立研究发展部,对技术创新、项目预研、论证等工作进行更为系统、科学的规划、管理,进一步完善了院所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专业化、集约化、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及开放式的合作创新平台,并逐步完善了系统研发平台、专业与产品研发平台、创新基础平台、咨询与情报组织及技术创新管理等机构。

  打造创新平台,提升基础创新能力。实验室是支撑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五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积极推动国家级、国防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加强归口管理,制定实验室量化考核办法,促进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作用的发挥,进一步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工程运用,同时,积极推动空间技术领域各类实验室建设,在集团内建立了最具实力的实验室研究环境,也成为国家空间技术的创新基地。

  探索性地开展了空间技术国家实验室论证,有力地促进空间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所合作建设可靠性与质量科学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可靠性与质量科学项目研究,大力提升了研究院在该专业领域的研究水平。

  创新研制模式,打造先进可靠的公用平台。五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综合分析现有航天器公用平台能力及后续任务需求的基础上,统筹制定了先进公用平台升级计划和新平台开发战略;组建跨单位、跨专业的优秀平台开发队伍;加强平台能力的国际对标和后续任务的适应性、覆盖性分析,科学确定平台功能、性能指标,加强公用平台开发的院级顶层策划和管理;强化平台的鉴定和平台基本功能的全面考核与评价,打造先进可靠的公用平台;探索并形成了公用平台开发模式,并向其它领域进行了推广。

  科学管理,提升研发管理工作综合实力。五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不断完善研发、创新工作管理,编制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发管理规定》等多项研发管理制度文件,覆盖了研究院技术创新活动的各个方面,为研发综合计划管理、背景型号项目管理、课题管理、自主研发管理、CAST基金管理、重点实验室管理、科技情报管理、学术交流等技术创新工作提供了执行依据。围绕“十一五”研发目标,提高对任务艰巨性的认识,加大研发市场开拓力度,加强与用户工作沟通交流,拓展了研究院在研发各领域的任务和份额。在集团公司范围内,首家采用顶层技术管理,加强了对自主研发计划,重点支持背景型号关键技术攻关、核心技术规划、产品升级换代等方面的管理水平。五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所两级自主投入,累计支持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级自主研发项目百余个,一批自主研发成果已得到推广应用,取得显着成效。在集团公司内首创实施了“十一五”核心技术发展计划,通过国家计划、自主投入等多种渠道支持核心技术开发与升级,实现了对全院现有核心技术的全面覆盖,为增强核心技术储备奠定坚实基础。围绕2020年前航天器发展需求,规划研究院卫星平台与产品研发工作,组织专家论证了卫星平台型谱发展规划和关键通用单机产品发展规划,指导院内卫星平台和产品研究工作。加强研发成果评价,加大了研发成果的自主知识产权申报数量与力度,使研发成果量化评价和保护得到加强。五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专利申请数量达到1606件,位居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首位,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国防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

  加强产学研合作水平,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在苦练“内功”的同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过加强引进外部智慧,推进合作研发,加速技术进步。五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拟定了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合作方向,初步建立了研究院合作研发的框架。积极探索院校合作的新途径,设立了面向高校的CAST创新基金,完成了与数十所高校的“创新育种”项目立项合作;研究院学术交流活动蓬勃发展,五年来,组织开展“两总上讲台”、创新论坛等数百场国内外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加强院所两级学术交流的户动,提升了创新资源的共享性、流通性、转化效率,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推动成果应用,加快构建技术创新、技术转化、成果应用的良性循环机制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发展核心技术、关键产品的同时,还加强了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不断创新技术转化、技术升级、成果转化的思路、方法、途径。五年来,研究院自行研制的各类应用卫星,直接应用于广播电视、通信、气象预报、国土普查、海洋观测、导航定位、防灾减灾、远程教育、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我国研制的气象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在2008年我国南方罕见的冰雪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的抢险救灾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指挥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进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保证。

  新技术转化、成果应用为技术验证、产品成熟度试验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完善,更逐步形成了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经营发展的新格局。五年来,卫星应用、武器装备配套产品、空间生物、工业控制、新材料与新能源等业务板块日具规模,不仅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更为后续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奠定了充足的资金、信心支持,形成了从新技术研发到成果应用再到新技术研发的良性循环。

信息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