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飞船以及嫦娥一号卫星的一次次遨游太空,被誉为载人航天测控任务“神经中枢”、嫦娥一号领航人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经过13年的建设与发展,一跃跨入世界一流飞控中心行列,成为继莫斯科飞控中心、美国休斯顿航天飞控中心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载人航天飞控中心。星汉灿烂,任重道远,背负着希望与重托,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用拼搏与智慧在浩瀚太空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心特色的航天测控之路。
从“铿锵起步”到“辉煌跨越”
作为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的神经中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成立时距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仅有不到4年的时间。时间万分紧迫,一切又都迫在眉睫!当时的中心,几乎是白手起家,没有一台用于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设备,没有一条软件语句。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赶上国外30至40年时间走过的路,谈何容易!
“要让中国的飞船早日进入太空”。中国航天飞控人向一个个困难和挑战发起了冲击。指控大楼还没建成,各种设备也没有到位,技术人员却在计算机上、在图纸上把一个个分系统建成了,一年之内就成功研制出 7000多个模块和100余万行源程序的飞行控制软件系统,制定出《测控通信系统初步实施方案》、《飞船试验组织关系》等百余套不同岗位的操作方案。
与此同时,“硬件”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各种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综合集成……每项工作、每个课题、每个人都有一份详细的倒计时时间表。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方案讨论,无数次拼搏苦战,经过3年多的艰苦创业,一座功能强大、反应快捷、运算精确、高可靠性的现代化飞控中心拔地而起。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酒泉大漠腾空而起,飞向太空。21小时后,在地面测控系统的持续跟踪和控制下,飞船准确返回地面。作为中国载人航天测控网的“心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给世界一个精彩的亮相,并以一系列高精度的轨道控制向世人宣告,中国已成功地掌握了载人航天飞行控制技术。
此后,北京中心和中国乃至世界一起见证着这些动人心魄的时刻: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一飞冲天,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飞船在北京中心的精确测控下安全返回祖国怀抱;2007年10月24日,北京中心领航嫦娥一号穿越38万公里漫长旅途,成功实现环月飞行,圆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顺利升空,27日,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出舱,五星红旗飘扬在茫茫太空。准确入轨、精密测轨、精确变轨……从载人航天到嫦娥工程,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以百分之百的测控成功率和一次次近乎完美的控制展示了世界一流航天飞控中心的形象,也将中国航天测控技术推向了新高度。
从“一穷二白”到“国际前沿”
历史的指针指向2008年9月27日,满载着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的神舟七号飞船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中部草原上时,指控大厅里顿时爆发出了热烈掌声和欢呼声。
载人航天器精确返回技术是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安全成功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曾经是制约我国载人航天测控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经过上千次的试验论证,飞控中心的科技人员独创了返回控制参数计算与返回落点预报方法,开发了飞船返回的核心控制软件,在目标落点等计算结果的精度、准确性和可靠性上,超过了任务总体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的第三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
在嫦娥一号任务中,北京飞控中心集智攻关突破的精密定轨技术再次发挥重要作用,使中心对卫星的轨控精度达到了万分之三,大大优于设计要求,这一结果令世界航天届啧啧称奇。
难以想像的是,中心成立之初,广大科技人员几乎是从一张白纸上干起。“起步晚并不意味着落后,我们一定要勇于抢占世界航天技术前沿。”中心党委立刻达成共识。
“嘴里吃一个、手里拿一个、眼里盯一个、脑里想一个”,这是中心所有科技人员的攻关方针。他们依据任务总体方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心特点的软件开发方法和管理制度,按照“滚动前进,逐步逼近”的思想和整体设计、分布实现的原则不断探索,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在一节节的测试中总结了经验,在一点点地突破中增强了自信。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飞控中心在攀登航天测控技术高峰的征途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重大进展,相继突破了测控过程飞行控制自动化技术、地月转移轨道控制技术、多目标协同测控技术等,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从“初出茅庐”到“身经百战”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坦言:北京中心参加“神七”飞控任务的科技人员,至少有一半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国家级大型任务。很多关键岗位上的参试人员都是八零后生人。
80后挑起中国飞控大梁,200多个关键岗位的领军人物平均年龄30岁,各专业组长几乎都是95年以后毕业的大学生。这些数字在中心早已不新鲜。
这支充满活力的青春劲旅之所以在中国航天舞台上绽放光芒离不开中心多年来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妙策良方。通过选送院校深造、委培、短期集训等多种渠道培养人才;通过大胆使用、破格提拔等多种形式锻炼人才;通过建立课题制、成立主任设计师制度、设立“科技干部突出贡献奖”、“特别贡献奖”等措施激励人才。近几年,着眼高密度、高强度试验任务,中心党委放手使用年轻人才,大胆把年轻人才推向一线。督促他们制定详细的攻关计划和实施方案,并把各项难题分解为相应课题,指定专人负责研究论证和攻关,规定完成的时间节点,定期追踪问效。这些举措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很快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骨干。
前不久荣立一等功的软件工程师欧余军就是被中心人才政策“催熟”的一个典型案例。今年30多岁的他经历了神舟一号至七号的历次飞控任务,成为身经百战的老将。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他说:“我现在的成绩完全得益于中心大胆放手让年轻人在任务中受磨炼、挑大梁的决策。”让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在神舟一号任务临近时,组织上将首飞任务中遥控软件编写工作交给了毕业没几年的他。他倍感压力,同时也获得了无限的动力,最终出色完成了任务。
中心政委刘清华颇有感慨地对记者说,中心的成长发展史是其实就是一部中心人才的成长历练史。从他们身上,既能强烈感受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强劲的发展动力,更能看到中心不竭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