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外空司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合作,于2013年9月16日至20日,在中国北京组织召开为期5天的载人航天技术研讨会。该研讨会是联合国空间应用项目框架下的“载人航天技术倡议项目(hsti)”的一部分。
该研讨会由联合国外空司发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作为主办单位,国际宇航科学院作为协办单位。它将使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工业界的高级专家、专业人员以及决策人员汇聚一套,交流载人航天技术、相关科学研究活动以及教育活动的最新进展和成就。该研讨会还将促进微重力科学的能力建设,增强全球航天探索方面的国际合作。
2. 背景和目的
1957年,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1961年,尤里•加加林完成了人类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同期,联合国建立了和平利用外空委员会及其科技和法律两个分委会。联合国大会在建立该委员会的决议中强调,该委员会应审视和平利用外空的国际合作范围,设计出该领域应开展的项目并在联合国的保护下实施,应鼓励开展外空领域的持续性研究和信息发布,以及应研究外空探索的法律问题。
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实现了人类首次载人登月,在此之前,《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通常称《外层空间条约》)已开始生效。该条约特别规定,“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是人类的共同利益,不论各国经济或科学发展程度如何,这种探索和利用应成为全人类的开发范围”。
联合国于1999年在维也纳召开了第三次探索与和平利用外空大会。会议认为,大型载人航天探索任务超出单一国家的能力,应特别在该领域开展合作,因而建议将来要开展空间科学项目研究,而且特别要通过国际合作进行。一年之后,即2000年,首批航天员乘组踏上了国际空间站。
联合国外空司及其前身,作为联合国秘书处的一部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实现和实施和平利用外空委员会及其分委会确定的目标和决策事项。
2010年,外空司在联合国空间应用项目框架下,建立了载人航天技术倡议项目(hsti)。该项目旨在促进载人航天飞行及航天探索活动的国际合作,使各国认识到载人航天技术及其应用为人类带来的益处,并致力于微重力教育和研究方面的能力建设。在hsti框架下,多种活动正在开展。
2011年11月14日至18日,外空司在马来西亚组织召开了联合国/马来西亚载人航天技术专家会议,这是联合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召开的第一次专家会议,该会议主要讨论了载人航天技术、能力建设和微重力研究等方面的益处,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在载人航天技术活动和航天科学研究活动方面潜在的合作机会。
在中国北京召开的此次会议,是联合国/马来西亚载人航天技术专家会议的进一步延伸,其主要目的是:
- 交流在载人航天飞行和空间探索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计划
- 建立对载人航天技术及其应用的共识
- 增进微重力研究与教育的能力建设
- 识别出新兴国家参与空间探索活动的合作机会
此次会议还将讨论在hsti框架下开展合作的机会,以促使载人航天技术及其应用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3. 主要内容
该研讨会将包括大会报告和分组讨论。大会报告主要包括主旨发言和技术报告,其中,技术报告主要包括国家、地区、国际性航天项目的成就、计划安排以及远景规划等。分组讨论将为参会人员提供充裕的时间,讨论与会议主题相关的问题并形成具体建议。
本次会议包括以下主题:
- 国家、地区、国际性航天项目
o 取得的成就,当前活动,未来计划
o 国际合作
- 微重力科学
o 研究成果,衍生效益
o 天基、地面微重力设施
- 能力建设和教育
o 对载人航天技术和应用的认识
o 微重力科学的教育和拓展活动
o 联合国微重力设备项目(zgip)
- 载人航天飞行与探索
o 低地球轨道载人空间站的利用
o 未来在地外轨道的载人航天活动
o 新兴国家参与载人航天探索活动
会议还将在主办单位的支持下,举办航天员公共论坛、参观中国载人航天设施等拓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