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出席国际航天员论坛的6名中外航天员(杨帅 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9月17日】9月17日晚,以“使命与梦想——我们为何前往太空”为主题的国际航天员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正在北京参加联合国/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国际研讨会的6名中外航天员前往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与500余名高校学子进行交流互动,共同畅谈探索太空对人类社会的现实意义。
来自马来西亚、日本、罗马尼亚、美国和中国的6名航天员与同学们分享了航天员生涯的特殊经历,他们分别讲述了自己飞天之梦实现的过程。马来西亚航天员谢赫•穆扎法尔•舒库尔、日本航天员土井隆雄、美国航天员富兰克林•拉蒙、罗马尼亚航天员杜米特里乌•普鲁纳尤以及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和女航天员王亚平依次登台,结合各自的飞天经历发表了简短的演讲。
来自马来西亚的航天员谢赫•穆扎法尔•舒库尔说:“如果还有机会回到太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哪怕从此再也回不来。”日本航天员土井隆雄说:“对我来说,空间站就像一个充满魔力的盒子。透过窗子能看到蓝色的地球,一旦把眼睛投向窗外,就很难再离开。”
作为当晚到场的唯一一名女航天员,中国航天员王亚平备受关注。王亚平讲述了太空授课背后的故事,还现场展示了两个不同颜色水球的照片。她表示,在经历这次太空授课之后,很多人亲切地称她为“王老师”,但对于所从事的载人航天事业以及为此付诸心血的太空探索先辈们来说,自己永远是个学生,中国的飞天之路还很长,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最后,王亚平用她在太空授课中的一句话结束了演讲:“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最后一位上场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表示,能够有机会回到母校与学弟学妹们交流感到非常激动,他说:“航天员是勇敢者从事的职业,对太空探索的执着和梦想不分国界,当自己第一次进入太空时,为我们人类的伟大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主题演讲结束后,航天员们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就航天员训练过程、外太空生命存在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交流。6名航天员分别回答了学生们现场提出的问题。他们的风趣与幽默,引发现场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
国际航天员论坛是联合国/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国际研讨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向青年学子推广载人航天技术知识,传承载人航天精神,激发青年人探索太空的梦想热情。载人航天技术国际研讨会由联合国外空司发起,每年召开一次,主要目的是推动“载人航天技术倡议”空间应用项目的实施。(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