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俄罗斯6月3日电】北京时间6月3日17时49分,随着设在俄罗斯莫斯科的“火星-500”试验舱舱门的关闭,王跃和国外五名志愿者正式踏上了520天漫长的“火星之旅”。根据事先分配,王跃在将乘组中担任载荷专家角色。在未来520天内,志愿者们将花上250天时间飞往火星,30天时间驻留火星,240天返回地球。如果试验顺利,他们将于2011年11月出舱。

在进舱前的新闻发布会上,王跃身穿镶有“火星-500”标志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徽标的蓝色舱内工作服与大家见面,他在发言中说,这个项目很棒,对于科技发展、对于空间探索乃至对于人类都是非常有益的,也是挑战自我的一种方式。
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航空与航天局、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欧洲航天局、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等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出席进舱仪式并致辞。
为了执行这次火星试验任务,六名志愿者在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包括医学、生物学、工程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项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训练。下一步,他将和5名外国同行一起,围绕长期密闭环境对人体健康状态和工作能力的影响、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各项参数、乘组飞行期间飞行程序的安排及天地协同、飞行信息系统的完善开展一系列验证与科学研究。

图:入舱仪式上的外国观众为王跃加油 (摄影:袁永刚)

图:入舱仪式上,6名志愿者向观众竖拇指致意(摄影:袁永刚)
试验背景:
“火星-500”项目是俄罗斯组织的、多国参与的国际大型试验。中国于2009年10月在中俄载人航天领域合作联委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了参与520天实验的合作意向,并得到了俄方的积极回应,随后展开了中国参试项目的论证设计、志愿者选拔等工作,确定了中医辨证研究等三大参试项目。
俄罗斯地面模拟试验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已有50年的历史,期间完成了多次有人参与的密闭环境实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白延强介绍,“这一试验可以对人在隔离条件下的工作能力、生保系统等多方面进行验证,为将来长期飞行任务提供充分的技术准备,这种技术储备是每个国家未来进行深空探索所不可逾越的技术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