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老是一面旗帜,他用无限的爱国热忱为我们树立了典范。1991年,在中央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表彰大会上,已经80高龄的钱老谈到了一生中的三次激动: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加入中国共产党、与雷锋等一道作为共产党员优秀代表受到表彰。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巨匠,把全部的个人情感融进强国梦,其家国情怀令我动容。上个世纪50年代,钱老归国后建议尽快着手研制导弹、火箭,他饱含激情地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几十年来,“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一直教育和激励着航天队伍。老一辈人开创的“两弹一星”伟业让中国人从屈辱走向自强,而如今中国人用自己制造的飞船和火箭将自己培养的航天员一次次送上太空,这是中华民族新的骄傲。我们会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努力用飞天壮举成就大国崛起的梦想。
钱老是一座高山,他用杰出的科学成就激励我们不懈追求。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从第一颗导弹研制成功到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从工程控制论到系统工程与系统科学的创立,每一次超越都凝聚着钱老的智慧和心血。今天中国的航天事业,无处不闪耀着钱老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的光芒。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钱老在领导导弹航天事业的同时,就已经密切关注载人航天事业,高瞻远瞩地提出“先把载人航天的锣鼓敲起来”。在“曙光号”工程下马的困难时期,钱老顶住压力,力排众议,坚持对载人航天进行探索性研究,不少从事载人航天的单位都长期受到钱老的指导和帮助。他多次来到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等单位讲学,介绍国内外学术进展与动态,并与科技人员长期通信交流,做出具体指导。支撑航天医学工程的人机环系统工程学、空间脑科学等都是在钱老指导下建立发展起来的,很多技术的发展证实了钱老的远见。他留下的科学财富,让我们至今受用无穷。
钱老是一盏明灯,他用严谨治学的态度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钱老严谨、求实、民主、创新的科学精神一直深深影响着我们。70年代“曙光号”工程启动,一些科研人员萌生了一鼓作气、一飞冲天的激情。针对这种情况,钱老多次给当时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领导写信谈道,“我们要认真地搞载人航天”,“要强调扎扎实实、系统地做好载人上天的准备。”钱老尤为关心年轻一代的成长,鼓励他们追求真理,敢于创新。
钱老是一面镜子,他用淡泊名利的品质教会我们人生的态度。《钱学森故事》中形容钱老“人格如金”。在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组委会授予钱老这样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一生中,钱老获得过无数的荣誉,“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但他却看淡这些荣誉,反复强调取得的成就是科技专家通力合作的结果,不是哪一个科学家独立的创造。他说:“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虽然钱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自从上世纪60年代初搬进航天大院的一座公寓楼房后,一住就是40多年。我去看望他时,发现家里的陈设非常普通。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高尚人格,也让我们在这面镜子前照亮自己,重新思考奉献的含义。
2003年,我执行完首飞任务,陪同总装首长去看望他,他一眼认出了我,鼓励我们说,“你们现在干成功的事情比我干的要复杂,所以说,你们已经超过我了。祝贺你们!”钱老虚怀若谷的话语,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这种深切的勉励,寄托着钱老对航天事业的殷切期待,更让我们备感肩头的压力和责任。
钱老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领跑者,他用一生凝结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追随。而弘扬这种精神,想必也是出版《钱学森故事》的一个初衷。中国航天的发展依然长路漫漫,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同样需要涌现更多的“钱学森”。每一个心怀民族复兴责任感的中国人都应该接过钱老精神的火炬,让它在自己的手中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作者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