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王永志,在亲历并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日益走向辉煌的铿锵步履之后表示,中国航天人已经走向叩问天宇的新征程,中国航天任重道远,新的突破令人期待。
18年前,已是花甲之年的他,出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他的名字,从此与中国载人航天紧密相连。
作为“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技术骨干,特别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他亲历并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日益走向辉煌的铿锵步履。
发展势头强劲,5年硕果累累
记者:有人这样比喻,航天技术是科技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十一五”期间,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迅猛、亮点频现,请您谈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永志:以“神舟七号”、“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加快组网建设为标志,中国航天事业取得骄人成绩,5年时间里硕果累累,大大提升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还记得2003年“神舟五号”任务成功后中国载人航天代表团访问香港,热情的香港市民打出“雪百年耻,圆千年梦,向载人航天英雄们致敬”的横幅,令人热血沸腾。
记者:5年间能取得这么多成就,真让人欢欣鼓舞。
王永志:对航天人来说,最受鼓舞的不只是已经干过的事情,而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的最后,中央批准实施载人空间站工程和二、三期无人探月工程并同意载人登月工程开始前期论证。这意味着今后二三十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蓝图已经初步绘就,中国航天人已经走向叩问天宇的新征程。
记者:火箭是一切航天活动的基础。您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之前,从事中国多种型号火箭的研制工作长达30年。作为资深火箭专家,请您谈谈“十一五”期间我国运载火箭发展情况。
王永志:过去5年里,中国运载火箭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2007年6月1日,中国长征火箭实现第100次发射,创造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新纪录。如今,这一纪录又被刷新到136次。“十一五”期间,多个以大推力低温无污染发动机为动力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型号先后立项,开始研制。“十二五”期间,它们将陆续首飞,有的将参与空间站工程和无人探月工程发射任务。可以说,中国运载火箭已经进入了技术发展的新纪元,必将创造出新的辉煌。
自主创新:“中国速度”的强大引擎
记者: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您如何看待这一点?
王永志:真正的尖端技术,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要干大事,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秘诀。
记者: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要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无论现在还是将来?
王永志:是的!离开自主创新之路,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比如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走的就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在确定飞船方案时,瞄准的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三舱结构的联盟号飞船,直接跨越了国外载人航天由单舱到多舱和先上大动物再上人等的发展历程。当时的思想就是必须跨越式发展,只要一问世,就与在用的国外飞船处于同等水平,弥合40多年的差距。这一目标达到了,靠的就是自主创新,走自己的路。我们的空间站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将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坚持自主创新。
新老更替基本完成,年轻一代正在成为航天事业的脊梁
记者:钱学森曾说,航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靠我一个人,要靠一大堆人。如今,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同样离不开强大的人才支持,请您谈谈中国航天人才建设情况。
王永志: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我国发展各项事业的重要基石,载人航天也不例外。经过10多年工程实践的锻炼,一批年轻人成长起来了。“十一五”时期,我们的队伍实现了新老交替,现在各系统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大多才40几岁,飞船、火箭的研制队伍都很年轻,大多在35岁左右,这是非常可喜的。假以时日,他们将成为一支年富力强、朝气蓬勃、能打硬仗的航天大军……
记者:从这一点看,中国航天事业必定有着更美好的明天!
王永志:是的,我们不仅有人才优势,更有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汽车、拖拉机都造不出的年代,党中央、毛主席毅然决策搞“两弹一星”,就是搞成了。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前七年集中攻关时期,100多个研究院所、基地、工厂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试验任务;国家有关部委、军队各总部、有关军区、军兵种和省市自治区3000多个单位的数十万人承担了工程协作配套和支援、保障任务。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没有全国大协作,中国航天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成就是难以想象的。现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给我们航天队伍部署了新的任务,有以上两点作为保障,我们是有信心的,中国航天事业明天也必将会更美好。
中国航天任重道远,新的突破令人期待
记者:您如何看待我国与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强国的差距?
王永志:我国航天尽管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起步晚,再加上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还较薄弱,与世界强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切不可故步自封,仍需艰苦奋斗,快速缩小差距。
记者: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请您谈谈未来几年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情况。
王永志:大家知道,载人航天工程有个“三步走”发展战略,这是1992年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下来的。
现在,我们有了天地往返的载人飞船,也突破了多人多天飞行、出舱活动等基本技术,下一步就要用10年左右时间突破交会对接、货物补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第一次交会对接试验将于明年下半年实施,首先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之后将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与之自动交会对接。若一切正常,2012年将再进行两次交会对接试验,其中将完成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全面验证交会对接技术。目前整个研制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三步走”的最终目标——;建立空间站。
记者:您刚才提到在今年,也就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国家已批准实施空间站工程,能不能简单谈一谈基本情况?中国载人航天再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
王永志:建造空间站是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战略的既定目标,空间站工程最近中央已经批准。按照计划,在2020年左右,我国将建成自己的由3个20吨级舱段组合而成的载人空间站,到时,我们中国人就不再只是进入了太空,而是进驻了太空。进驻近地空间这一新的战略制高点,不仅对于国家的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在太空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搭建了一个有人参与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按照设计,空间站要运行十年,有一二十吨的较大规模的应用能力。因有人参与,可及时更新实验项目,实验能力就更大了。在对地观测、信息技术、材料加工、生命科学、医药合成以及其他与人们生活有关的技术领域,将来取得某些突破性的成果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然而,正如现代航天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俄国的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挣脱地球引力,飞向地外天体,第一站应首选离地球最近的月球。建立空间站之后,我国载人航天比较合理的目标就是载人登月,无人探月工程也是为此做准备。这项任务国家有关部门已开始组织开展前期论证工作,期望早日取得共识,实现中华民族的奔月梦想。
总的来说,“十一五”开启了叩问天宇新征程序幕,中国航天任重道远,新的突破令人期待。(记者 张晓祺 柳 刚 特约记者 黄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