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海胜接受央视专访视频
据央视2月29日报道,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的消息,我国将于今年中至明年上半年间,组织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验证货物运输和推进剂在轨补加,以及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建造与运营的关键技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和应用试验。
按照计划,我国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由2名航天员组成飞行乘组,在太空完成飞船和天宫二号对接,开展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并验证人在太空长期的驻留的关键技术。
图:聂海胜接受央视专访(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聂海胜说:“针对今年的这个新任务和新特点,我们航天员应该是按照既定的训练内容或任务,正在全力以赴的去备战,目前精神状态也很好,进展非常顺利。”
在今年的载人航天任务中,一项重点就是突破航天员在轨驻留30天。聂海胜表示,长时间的太空环境工作,将是此次任务的关键之一,也是未来空间站建设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
今年的空间实验室任务,将是我国载人航天向未来空间站建设发展的关键,多项新技术都将通过相关任务完成探索。聂海胜告诉我们,未来航天员在太空的工作量将不断加大,尤其是航天员在舱外工作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
聂海胜说:“在神舟七号的任务的时候,我们也出舱,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未来任务的出舱活动主要是培养锻炼这个航天员在舱外工作的能力,这主要包括这个设备这些转移,安装,维修、维护,甚至是拆装,这方面,以及在舱外我们可能也会进行一些科学实验。”
曾在太空20天 指令长压力大
作为我国目前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航天员,聂海胜还向记者回忆了自己两次太空之旅的感受。尤其是在神舟十号期间,他担任指令长工作时,压力还是很大的。
聂海胜说:“我跟着飞船上去过两次,总共是20天。神舟六号环境要小一些,人在里面活动的空间小,生活条件要差一些。但是那里任务相对要简单一些,到神舟十号的话,就是说飞船要给天宫一号对接,对接以后活动的空间,生存的空间大,重要是时间长,我们做的工作多,所以压力也是很大的。”
聂海胜表示:“最大的压力对神舟十号来说,首先一个是指定长。第二个就是还有一个要太空授课,当时是基本上是现场直播。第三个就是到了这个空间,这个天宫一号里面要生存15天。”
聂海胜说,神舟十号任务是五次载人飞行中时间最长的,因此对航天员来说,要面对的困难也就更多。
聂海胜说:“对身体来说,最难的就是开始的适应过程,主要就是前几天,人从地面这一种熟悉的生存的环境、生活的环境一下来到了太空,这个失重环境,人就一个生理调节的过程,这个调节过程可能是相对的是比较难一点。但是根据人的不同,调节的时间也不同,快的话可能是几个小时、一天,慢的话可能也就两三天,一旦身体适应了以后,在太空工作环境还是很舒服的。”
航天员队伍将继续培养人才 分工更细
身为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的聂海胜,也向记者透露了未来航天员培养的情况。
聂海胜表示:“其实我们航天员训练从1998年开始的,18年来我们总共是招了两批航天员21名,这18年当中先后有10名航天员执行了任务,也突破了这个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啊、出舱以及交会对接等这些关键的技术。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以及未来空间站的建设,航天员队伍是肯定要扩大的,我们也会招新的一些航天员。”
聂海胜透露,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日益复杂的这些情况,航天员的分工也将会越来越细,和国际标准一致。
聂海胜:“将来就会分成驾驶员航天员、飞行工程师甚至载荷专家,其实我们国家在航天发展将来也会逐渐逐渐往这方面走。这三类的航天员都是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一个任务,这是分工不同,但是目标都是一样的。”
聂海胜是我国第一批航天员,他向记者透露,从1998年航天员大队成立到今天,他跟随载人航天一起成长,也收获了自己的梦想。
聂海胜说:“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们国家实现了这个载人航天,实现了人飞上了太空。随着这个载人航天这个发展,我也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梦想,两次执行了这个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也算是为这个事业做了一点贡献。未来一些设想就是在自己能够继续从事航天员生涯的时候,我会在这继续好好干这个工作,一旦年龄不允许或者身体不允许等停了那一天,我会在幕后去支持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