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飞天路 逐梦新征程”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20周年 少先队员与载人航天面对面主题队日活动在北京举办
发布日期: 2023-10-16
信息来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为纪念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20周年,传承和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和科学家精神,10月16日,由全国少工委主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宣传办公室、团北京市委、北京市教委、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航天基金会协办的“回望飞天路 逐梦新征程”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20周年——少先队员与载人航天面对面主题队日活动在北京举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航天英雄杨利伟,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团中央、北京市委机关领导,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专家、航天科研工作者与少先队员等各界代表参加活动。


活动当天,来自全国各地300余名少先队员、少先队辅导员来到北京市少年宫,活动现场设置了丰富的动手体验活动,火箭模型、“太空实验室”、卫星模型……少先队员们动手组装制作航天模型,参观航天模型展,在模拟体验中了解感受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科技成果。活动现场还布置了中国空间站“天宫画展”作品展、“全球拍天宫”摄影作品展,一幅幅充满童趣的儿童画,表达孩子们对中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和致敬,以及对探索宇宙的无限想象。


活动邀请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航天英雄杨利伟,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系统前任总设计师张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专家田立平与少先队员进行面对面交流。

杨利伟分享了自己执行载人“首飞”任务的心情:“每每回想起来,那时确实很激动,但在那一刻更多的是一种使命和责任,自己的梦想和祖国的需要能结合到一起,对于一名航天人而言,是最大的幸福”。戚发轫讲述了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返回的深刻感受:“人命关天,顶住压力,终身难忘”。

张智讲述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作为载人运载火箭与其他火箭的不同之处,田立平讲述了过去与现在航天员训练的差别。四位工程专家通过讲述生动感人的飞天故事,对孩子们进行答疑解惑,帮助他们了解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活动中,启动了第三届“天宫画展”作品征集。戚发轫院士为航天精神“红领巾讲解员”授旗,并以“四有”勉励少年儿童,即有准备、有爱心、有梦想、有本事,将来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这次任务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载人航天已经突破掌握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了连战连捷、任务全胜的辉煌战绩,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建成了命脉完全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的大国重器,孕育了载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载人航天精神,拥有了与世界航天强国比肩发展的自信和能力。而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不会只停留在近地轨道,中华民族九天揽月的梦想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
拍摄/张馨方、陈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责任编辑:郝祎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