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国继续推进新的重型运载火箭研制计划
2013年4月公布的NASA预算中为航天发射系统重型运载火箭计划申请了13.85亿美元经费,规划了近地轨道运载能力70吨、105吨和130吨三种构型。70吨构型属于载人型火箭,105吨和130吨构型分别包括载人和货运两种型号。首枚火箭将在2017年12月发射,此后构型将逐步优化,至2032年,其低地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130吨。
2. 美国成功发射“安塔瑞斯”运载火箭和“猎鹰”-9V1.1运载火箭
2013年4月21日,美国轨道科学公司成功进行“安塔瑞斯”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将质量3800千克的模拟载荷送入倾角51.6O、高度240~256千米的近地轨道。9月18日,轨道科学公司利用“安塔瑞斯”运载火箭发射“天鹅座”飞船,在9月28日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执行了NASA商业轨道运输服务计划下的首次对接试验任务。“安塔瑞斯”是一种三级液体运载火箭,长40米,直径3.9米,起飞质量240吨,设计可靠性在95%以上。2013年9月,美国空间探索技术公司成功发射了在“猎鹰”-9火箭基础上改进研制的“猎鹰”-9V1.1运载火箭,将加拿大“级联小卫星和电离层磁极探索者”空间气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期间进行了助推器重复使用点火启动验证。
3. 欧洲基本就“阿里安”-5ME和“阿里安”-6的研制达成一致
对于现役“阿里安”火箭的替代方案,德国和法国分别提出了“阿里安”-5ME和“阿里安”-6。目前欧洲已经基本就两个方案的研制达成了一致。欧洲已经开始在“阿里安”-5的基础上研制“阿里安”-5 ME,2014年将决定何时开始研制“阿里安”-6火箭。“阿里安”-5ME与“阿里安”-5相比采用了新的上面级,该上面级安装了斯奈克玛发动机公司研制的可重复启动的“芬奇”液氧/液氢发动机,火箭整流罩也将延长3米,可将质量12吨的有效载荷运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比目前的“阿里安”-5ECA型火箭的运载能力提高20%,预计2018年投入使用。“阿里安”-6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3~6.5吨,成本比“阿里安”-5ECA降低40%,计划2020年投入使用。
4. 俄罗斯“质子”-M火箭发射后发生爆炸
2013年7月2日,俄罗斯“质子”-M运载火箭携带3颗“格洛纳斯”-M导航卫星,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运载火箭离开发射台后约10s即偏离预定飞行轨迹,最终坠落在距发射台约2.5千米处并发生爆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68亿卢布。这是俄罗斯自2009年5月以来的第10次也是“质子”-M火箭的第5次发射事故。事故调查结论认为是工艺人员绘图有误,导致火箭控制系统的6个角速度传感器在安装时有3个错误地调转了180°,而且在发射前检验中没有及时发现这一重大失误,最终造成发射失败。
5. 日本提出H-3运载火箭研制计划并成功发射“艾普斯龙”新型固体运载火箭
2013年5月,日本内阁府国家航天政策办公室航天运输系统分委会在中期报告草案中提出了“研制暂定代号为H-3的新一代航天运载火箭的建议”。航天运输系统分委会主席称,政府将在近期做出何时研制H-3火箭的最终决定。H-3系列火箭包括七种型号。H-X系列火箭采用新研制的大推力LE-X液氧/液氢发动机。2013年9月,日本航空航天探索局从鹿儿岛航天中心首次成功发射新型“艾普斯龙”三级固体运载火箭。
6. 韩国成功发射“罗老”-1号运载火箭
2013年1月30日,韩国从位于全罗南道高兴郡罗老群岛的罗老航天中心成功发射了“韩国卫星运载火箭”-1(即“罗老”-1号),将韩国“科学与技术卫星”-2C成功送入近地点300千米、远地点1500千米、倾角80°的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是韩国继2009年8月和2010年6月两次发射失败后再次进行的火箭发射尝试。“罗老”-1号火箭的第一级由俄罗斯制造,韩国制造了火箭第二级和其他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