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舟九号航天员出征仪式上,我们见到了此次执行神舟九号载人航天任务的三名航天员。在这之前,他们经历了怎样严酷的训练呢?就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
三名航天员在完成八项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训练项目
斌介绍说,航天员的训练一般分为八类,分别是体质训练、心理训练、航天专业技术训练、基础理论培训、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和大型联合演练。神九任务的训练基本也是如此,但因为神九任务是首次执行手控交会对接并有女航天员参与,且航天员需较长时间在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组合体驻留,这便要求航天员的训练项目有所增加。
交会对接训练、组合体训练、以及空间实验为此次任务训练重点
吴斌说,在保证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突出了几项训练。首先是航天员的交会对接技术训练,它包括很多科目,比如交会对接技术基础理论训练、专业理论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又包括了七个科目,如仪表、手柄的体验操作、手控撤离、应急和故障的处置等。就对接条件来说,体现的是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的原则。
在模拟交会对接训练的过程中,设置40多种故障,随机投放让航天员准确的判断、识别、处置。另外设计一些偏差,给它增加干扰,判断航天员能否准确的实施手控对接。自3月份以来,航天员对接成功率达到100%,对接的精度高于工程额定值。
其次,是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组合体的技术训练。以前航天员只需要操作飞船上的设备,现在不仅要学习飞船设备应用,还要对目标飞行器十几个分系统的设备组成及功能了如指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训练。
另外,此次交会对接任务的空间实验也和以往有所不同,女航天员参与此次任务主要负责空间实验部分的工作。此次任务依托天宫一号的空间及资源,设置了十多项需要航天员操作的空间科学实验。对实验设备的使用、实验程序的执行,实验故障的处置,以及实验数据的记录,都需要航天员认真学习,一一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