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正在接受采访(刘爽 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6月7日】在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即将实施之际,记者走进航天城,专程采访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请他谈谈女航天员第一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意义及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未来发展的展望。
【本站记者】:杨副主任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载人航天工程网的采访!首先请您谈谈我们选择在“神九”任务中安排女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杨利伟】:这一次安排女航天员飞行,实际上是从整个工程需要和航天员成分配置方面考虑的。从世界载人航天发展来讲,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俄罗斯的捷列什科娃,已经70多岁了,她70岁生日的时候我还给她寄了一个贺卡,非常慈祥的老人家,我跟她有过多次的交流。航天员这个职业不单单包括男性航天员,还包括很多其他的类型,例如科学家、教师和医生等。因为这个特殊职业,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为了造福人类。应该由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员组成,这是从整个世界载人航天史及国外航天飞行经验上来看的。
进入太空的女性有很多位,包括亚洲的女航天员也很多。日本已经有两三位,而韩国的第一位航天员就是女航天员。所以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需要及航天员的成分来讲,都需要有女航天员。而且按照工程三步走的要求,到了这个阶段,慢慢地步入中长期飞行的时候,也比较适合女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了。
【本站记者】:初期的飞行为什么不适合选择女航天员执行任务?
【杨利伟】:因为在初期的时候,例如我飞行的时候,是作为突破人行不行的问题。这时候从世界整个载人航天来讲,无论是当年加加林还是阿姆斯特朗,特别早期的时候,对于航天器的驾驭都只是停留在尝试阶段,对很多应急情况的处理还不是很有经验,从职业特点上看,这种突破性是比较适合男性去做的。
工程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当航天飞行成为常态化、职业性工作的时候,选拔女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具有普遍意义,应该说是工程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航天员这个队伍组成成分的需要。也是符合我们整个事业发展和客观规律的,这在人类探索太空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本站记者】:您作为我国首飞航天员,能否谈谈从神五您的第一次飞行到神九女航天员的第一次飞行,航天技术的发展对女航天员及其他航天员今后的飞行有何益处?
【杨利伟】:首先我们的航天器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九号始终是在逐步的完善过程中,随着飞船工艺的不断改进,驾乘的感觉也越来越舒适。并且男性航天员和女性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感受、生理变化、耐受力都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本次神九飞行任务中也做了很多特别的考虑。从我首飞回来到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飞行的时候,他们经常跟我开玩笑,说你那时候坐着拖拉机就上去了,现在已经坐小轿车了,讲的很形象。我们的航天器随着科技发展、工程的发展日趋成熟。比如说我在上升过程中遇到的振动问题,到神舟七号已经完全没有了。也就是说对航天员生理的要求,可能越来越低了,这就比较有利于女性航天员的参与。
日后会有更多的人群能够加入到这个职业当中去,对航天员年龄及生理上的限制会越来越小。美国航天员约翰•格伦77岁还能参加飞行任务,现在国际上很多载荷专家,飞行时都已年届六旬。
【本站记者】:在工程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请您根据您的亲身体会,为我们展望一下未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趋势。
【杨利伟】:我自身作为航天员,包括后来做了六年多的航天员选拔训练工作,一直到目前在办公室做工程的整体规划工作,从整个工程的发展角度来看,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非常迅速。
现在的进展都是按照工程三步走的战略进行的,包括今年实施的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这个技术突破之后,载人航天的三大基本技术,有无(往返)的问题,出舱的问题,交会对接的问题,就基本上都掌握了。这将为下一步的空间站建设,以及今后的登月计划和深空探测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现在我们计划在2020年左右实现空间站的建设,给科学家们提供一个国家级的空间实验平台,以更好的为人类去服务。从航天员这个职业来讲,随着工程的不断发展,人员构成会越来越丰富。因为随着空间实验平台的建立,对航天员各个职能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比如某一项科学实验,可能是一些科学家穷尽一生精力去研究的,这时候一定要要求普通航天员达到这个水准,是不太可能的,那么就需要他亲自上去操作。所以今后的航天员可能包括指令长、驾驶员、载荷专家等等多种类型。
从展望的角度来讲,随着我们空间站的建成,今后航天员将进行更远的星球探测,胜任更长时间的飞行时间,半年、一年、甚至更长,这个时候需要人所具备的,它的身体生理、心理的素质,都需要我们现在逐步去认知,今后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我相信随着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以及我们科研人员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航天员这个职业会越来越丰富,为人类做出贡献也会越来越大,我非常有这种信心,同时也希望当我到70多岁的时候,还能再去飞行。(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