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生物控制
微生物控制是在轨医学保障的重点工作之一。目前国内外在轨微生物控制,主要采取过滤净化方法,通过对舱内和个人卫生清洁措施,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卫生清洁措施主要有:航天员每天早晚及餐后清洁牙齿,早晚洗脸,每天剃须,饭前便后净手;清洁餐具、大小便器;清除垃圾,保持舱内清洁等。
(2)航天员心理支持
心理支持是航天员心理保障的重要手段。苏联/俄罗斯的各次短期、长期载人航天飞行中,心理支持均得到了有效应用,成为航天员健康维持和恢复的支持性综合心理学手段。航天员心理支持主要是针对不同飞行阶段,利用地面通信、影像等各种设施,促进航天员对太空生活、工作、环境条件的心理和职业适应过程。
载人航天飞行初期,航天员“日夜”去应付紧张的任务,会产生心理紧张、担忧和疲劳的现象。这一时期心理支持的任务,主要是缓解航天员因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不足产生的心理问题,为航天员制定工作计划时,也应留有充分的余地。在飞行中后期,由于航天员长时间与外界隔离,外界信息单调不足,社会接触受限制,舱内活动单调,航天员会产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出现所谓的“抑郁效应”,心理紧张度降低,在地面科学的心理训练基础上,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情况的产生。这一时期的心理支持,主要是采取各种通信手段,向航天员传递不同的信息,如音乐、明星歌曲、明星录像,家庭成员、航天员医生和航天员无线通话、电视互访相会、网络等。图5-10为航天员费俊龙家属与费俊龙进行天地通话。
(3)疾病诊治
航天飞行前7天,是航天员机体急性适应期,这时航天运动病的发病率为50%。飞行前3天则为高发期。失重环境引起的血液重新分布、水盐代谢改变,可能导致航天员心血管功能失调。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睡眠节律紊乱以及应激反应的干扰,会导致疲劳和睡眠障碍。随着飞行时间的延长,可能导致航天员免疫力降低,自身微生物及菌群异位、交叉感染等,从而出现感染性疾病。座舱环境污染因素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胺、硫化氢、苯、甲醛等,可引起航天员机体中毒。总之,昼夜节律紊乱,精神过度紧张,噪声、失重、低压缺氧、高低温交变、空间辐射等因素,均可诱发航天员发生病症。
针对中长期的航天环境影响,也需要研究航天员的疾病谱,掌握对抗疾病的有效疗法。
1)航天疾病检测诊断。飞行阶段可能发生的功能障碍和疾病有航天运动病、心绞痛、急性阑尾炎、胃肠炎、鼻炎、中耳炎、咽炎、喉炎、气管炎、副鼻窦炎、结膜炎、角膜炎、膀胱炎、皮肤病以及外伤等。飞船飞行中及着陆过程中,航天员在物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可能导致各种损伤或疾病。
在航天飞行中,医监医生与航天员相距天地之遥,飞船上的医学检查手段非常有限,因此,飞行中,航天员的疾病诊断是个难度很大的问题。现有的航天疾病检测诊断手段,一是医监设备获取的生理信息,另一方面就是医监医生的专业经验。医监医生需要根据航天员主诉和图像显示的体征,结合训练期的生理指标信息数据,利用舱载医学设备获取的有限生理信息,对航天员的疾病进行综合判断和预测。
国外曾在飞行中发生了影响任务进行的医学问题,如苏联上升2号航天员波利亚耶夫在飞行中患胃溃疡,阿波罗7号航天员患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综合征,阿波罗13号航天员患泌尿系统感染;阿波罗15号两名航天员均发生心率不齐,一人有期前收缩,其中一人两年后发生心梗;阿波罗-联盟飞船联合飞行时,航天员因误操作引起中毒性肺炎;联盟T5和礼炮7号对接任务中,航天员患肾绞痛等。
2)航天疾病的防治。利用可靠、可行的手段,研究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等状态下的基本生理变化规律,并对引起的不良生理效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预防为先,中西医结合,配合物理方法对抗航天疾病,是我国防治航天疾病的主要措施。
对抗遵循的原则一是预防为主,二是兼顾疾病治疗。预防为主一方面可以消除不利或有害的因素,保护航天员的健康;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航天员的健康素质,增强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兼顾疾病治疗是指一旦航天员发生疾病或受伤时,在尽快祛除病因的前提下,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诊治,例如中西药物(抗运动病、抗立位耐力失调和抗骨矿质损失药)、运动(跑台、自行车功量计和耐力运动,等距、等动、等张和同轴运动)、饮食(液体加载、矿物质和代谢补充)、环境(照明、预吸氧)、力(下身负压、重力服)、心理(地面保障、生物反馈)、特殊训练(飞前适应训练器、技能维护)等。尤其在中长期的航天飞行中,使用上述综合预防方法,可以减轻或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失重引发的机体各个系统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