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返回后的健康检查与评估
1)返回再适应。飞船返回后,航天员对地面环境有一个再适应过程,身体会出现短期的“失健康”状态。短期飞行“失健康”的副效应主要表现为头晕、心慌、心率加快,不能承受站立姿势,由于姿势应激而产生的晕厥前的感觉,运动能力降低。再适应过程产生的功能问题主要为心血管功能问题、平衡和协调功能问题、睡眠问题和心理问题。其中需要重点考虑解决的问题是直立不耐受、平衡定向力障碍等。
2)动态医学检查与评估。航天员飞行后的健康恢复分为两阶段:隔离恢复阶段和健康疗养阶段。隔离恢复期为1~2周,医学恢复疗养期为3~4周。在隔离恢复期,航天员医生要实施医学检查,包括临床各科常规检查、立位耐力检查、平衡功能检查、人体成分分析、心血管调节与控制功能、人体功能状态检测等,重要检查项目要进行动态跟踪。在隔离恢复期,实行检查与体质训练、恢复相结合,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大负荷。
航天员医生根据临床医学检查、生理功能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对航天员健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为每名航天员作出总体评价,指导后续的恢复措施,并阶段性评估各种恢复措施的疗效,同时为恢复措施的应用与调整提供支持。图5-15为航天员医生正在进行航天员飞行后的身体恢复工作。
(2)返回后的健康维护与促进
航天员正常返回后,在隔离恢复期和医学恢复疗养期,要实施一系列的恢复措施,包括采用运动疗法、推拿按摩、物理疗法、中医中药特色疗法为航天员养生保健,缓解航天员的再适应症状,纠正航天员飞行后身体各系统的变化,消除飞行后的疲劳,使航天员不仅完全恢复健康,而且使机体获得更高的功能储备。
1)隔离恢复期的医学保障工作。恢复措施以正常返回地面后的1~2周为重点。短期飞行后,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包括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平衡和协调功能等多个方面。此阶段以尽快恢复航天员的站立功能,促进航天员的行走功能和平衡功能,加强下肢肌力,促进体液的再分布,改善心血管调节功能为主要目标。恢复措施主要包括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科学的营养调配以及中医中药康复治疗等。
合理的作息制度,主要是选用合适的工作、休息时间比例。工作、休息时间比例一般分为连续作业(4∶0)、适度休息(3∶1)、等时休息(2∶2)、充分休息(1∶3)4种模式。在隔离恢复期0~3天,一般采用充分休息模式;在隔离恢复期4~7天,一般采用等时休息模式。白天工作时间主要安排医生查房,检测生理指标,实施各种恢复措施。在隔离恢复期,航天员要保证每天不少于10个小时的睡眠。
在航天飞行中,由于缺乏运动,使得航天员消化能力下降。在隔离恢复期0~7天,航天员要吃一些易消化、高营养、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丰富的新鲜食物;在隔离恢复期8~14天,可维持航天员原有的饮食标准。
中医中药对航天员返回地面的再适应有很好的效果。常规做法是在返回当天,昼夜口服镇静性质的药茶;返回后的第二天,服用促进肠道蠕动的药茶以助消化,晚上药浴,洗澡时浴盆内放置有利于放松、消除疲劳的药物。依据返回1天、3天、5天、7天的身体检查情况,合理配制中药配方,每天为航天员炮制药茶,服用次数不拘,连续服用2周,帮助航天员恢复正常身体状态。
在隔离恢复期,可以适当为航天员安排一些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医疗体操、低强度坐位功率自行车训练、游泳、手法放松等,运动强度循序渐进。
2)医学恢复疗养期的医学保障工作。在隔离恢复期的基础上,可安排航天员康复疗养,以进一步增强航天员体质,加强生理机能储备,提高防病抗病的能力,使乘员组航天员尽快恢复到飞行前状态。在疗养院可安排景观治疗、体能锻炼等恢复措施,时间为2~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