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6日)
解放军报
打造中国的“加加林中心”
——访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宿双宁
记者: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中国航天员的选拔训练备 受关注。请您介绍一下这一方面的情况。
宿双宁:中国航天员均选自现役歼击机飞行员。他们要经过严格的基础训练 和专业考核,才能承担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记者:请介绍一下航天员选拔训练中心的情况。
宿双宁:现在,国际上除了俄罗斯的加加林中心和美国的休斯顿航天中心以 外,只有中国具备了进行航天员选拔训练的技术和设施条件。中国的载人航天起 步比美国和俄罗斯要晚,但走出了一条风险较低、投入较少、效益较高,具有中 国特色的“飞天”之路。
记者:请您谈一下航天员选训中心的远景发展目标?
宿双宁:我们不仅要在载人航天任务中负责航天员选拔训练,而且还要承担 航天员系统、飞船环境控制系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在不 久的将来,包括你们在内的普通中国人参加载人航天飞行的梦想也是能够实现的。
把实验室“搬”进飞船
——访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顾逸东
记者:载人航天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顾逸东:应用系统执行包括空间科学实验、空间对地遥感及示范应用等29项 任务。应用系统在飞船里面装备了许多科学实验仪器,进行对地观测和开展各种 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科学实验。研究成果将广泛用于生物医药、健康 保健、农业、防治疑难病症以及材料工业等各行业之中。
记者:应用系统研究对这次航天员上天有什么贡献?
顾逸东:就拿空间环境及其变化来说吧,它是关系载人航天器和航天员安全 的重大课题。通过“神舟”4次成功的飞行试验,我们的应用系统进行了综合性空 间环境预报和监测,既实施了高层大气探测,又监测飞船轨道空间的各种环境参 数,包括对航天员安全至关重要的高能辐射、低能辐射等参数。这些大规模、全 方位的监测实验,探明了神舟飞船运行轨道的空间环境状况,为“神舟”五号飞 船的安全出行作好了“路况示意图”。
记者:“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对我国空间开发和应用有什么重大意义 ?
顾逸东:载人航天的两个突出意义在于开发利用空间资源和发展天基航天。 “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空间开发和应用的美好前景, 它将为空间开发和应用提供新的平台,为空间物理、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加 工、太空医药学等研究开拓新的视野。
轨道舱相当小型空间站
——访“神舟”系列飞船系统总设计师戚发轫
记者:“神舟”五号飞船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与“神舟”四号飞船有何不同 之处?
戚发轫:“神舟”五号飞船采用的也是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所组成的 三舱式结构,另外还有一个附加段。它与“神舟”四号飞船的不同之处,在于增 加了引导伞、减速伞的手动挡;此外,还告别了前四号飞船的“毛坯”形象,首 次进行了内装潢。
记者:“神舟”飞船目前的技术水平在国际载人航天领域处于什么地位?
戚发轫:我国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虽然起步晚,但是起点高。例如我们的飞 船返回舱直径有2.5米,可利用空间是目前世界上在用飞船中最大的。又如,飞船 轨道舱在分离之前,可以在运行中为航天员提供活动空间,并可作实验。分离之 后这个轨道舱还能运行半年,有动力、电力、控制系统,相当于一个小型空间站 。
记者:您能谈一谈“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意义吗?
戚发轫:从经济效益上讲,目前创造最大经济效益的航天活动是各类不载人 的应用卫星。开发和利用航天科技成果,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 程度的重要尺度。从这个意义而言,“神舟”五号是一个实质性的开始。
优质“神箭”送“神舟”
——访“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
记者:“神舟”为何选择“长征”二号F火箭?
刘竹生:过去30年里,中国“长征”运载火箭走过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 、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飞船的技术发展过 程,具备了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各种不同类型卫星 的能力。它也是我国目前最高、最重、推力最大的火箭,发射成功率已达世界先 进水平。性能优越的“长征”二号F火箭正是为“神舟”五号飞船量身定制的。
记者:“长征”二号F火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它的技术先进性体现在哪些方 面?
刘竹生:“长征”二号F火箭有10项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最值得一 提的是三项自主创新技术。
一是故障检测系统,火箭在待发阶段和上升阶段发生故障时,可以实现自我 检测、自我诊断,并发出故障警报。二是逃逸系统,火箭顶部有一个逃逸救生塔 ,在起飞前至起飞后一段时间内如果发生故障,这一系统可以牵引返回舱和轨道 舱与火箭分离,并降落到安全地带。三是全冗余技术的采用。假如一套系统出现 问题,该技术可使火箭立即切换到另一套系统,给火箭上了“双保险”。“长征 ”二号F火箭的总体安全指标是———系统一次故障,正常飞行;二次故障,安全 返回。
“神舟”新天梯世人瞩目
——访载人航天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周建平
记者:在载人航天的大舞台上,发射场系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周建平:发射场系统负责火箭、飞船、有效载荷和航天员系统装船设备在发 射场的测试和发射,并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
记者:发射场系统如何构成?
周建平:发射场大体可以分为技术区、发射区、指挥区、首区测量站、航天 员区、技术协作区等6个部分。主要的测试发射工作在技术区和发射区完成。
记者:我国第一个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建设史一定充满传奇色彩吧?
周建平:1992年5月完成发射场系统论证报告。此后一年,发射场系统方案设 计、主要设施设计和施工设计相继完成。1994年7月,发射场奠基,一个技术先进 、设备齐全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崛起在茫茫戈壁。
记者:与国外相比,我们的发射场系统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周建平:世界先进水平!我们采用了“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整体转运 ”及“远距离测控”的“三垂一远”新模式,这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成果,被世界 航天界称为“惊世之举”。
太空人为中国导航
——访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系统总指挥董德义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测控通信系统在载人航天任务中起什么作用?
董德义:测控通信系统的任务是跟踪和获取航天器的各种信息,进行计算、 处理和分析,对航天器进行控制和管理。
记者:承担载人航天工程以来,测控通信系统在技术上有哪些进展?
董德义:30多年来,我国航天测控事业逐步实现了“飞向太空、返回地面、 同步定点、一网多星、国际兼容、飞船回收”的目标。在此次载人航天工程中, 我们成功构建了S波段统一航天测控通信网,扩建了陆基测控网,建成了具有与国 际接轨的陆基测控网网管中心,这些建设使我们的测控通信系统在优先保障“神 舟”任务的同时,还可兼管好在轨运行的十几颗卫星。同时,我们研究出一套严 密的轨道计算、轨道控制方案。其中由李济生院士牵头组织研究的返回控制计算 方案,计算速度大大提高,并可实现实时计算,有效提高了预报的计算准确率。
记者:您能简要谈一下远望船的有关情况吗?
董德义:海基测控系统由简仕龙副指挥长负责领导和指挥。此次载人航天工 程中,我国的海上测控技术也实现了三大跨越: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覆盖太平 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气象保障系统;海上测控技术方案实现了计算机自动 工况设计的突破;首次设计了4艘“远望”号船同时在三大洋进行航天测量的远洋航线。
新模式确保飞船回收
——访载人航天着陆场系统总指挥夏长法
记者:请问主着陆场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担负何种任务?
夏长法:飞船主着陆场系统担负对飞船再入轨迹的捕获、跟踪和测量,搜索 、回收、运送返回舱以及对航天员出舱后进行医监医保、医疗救护和紧急后送等 重要职责,特殊情况还可以启用副着陆场。
记者:主着陆场由哪几部分构成?
夏长法:按照飞船返回的运行轨迹,整个主着陆场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 分是前置雷达站,主要负责获取飞船在黑障区,即距地面40公里至80公里高度的 稠密大气层区域的飞行数据,为测量站提供引导数据;第二部分是与前置雷达站 相距约300公里的测量站,它要进一步精确跟踪、控制飞船返回舱,获取最终的落 点预报;第三部分是搜索救生分队,包括地面搜索分队和空中搜索分队,主要负 责及时搜索降落于地面的返回舱,并进行现场处置。
记者:历次飞船回收任务中,着陆场系统在技术上有哪些创新点?
夏长法:自“神舟”一号回收以来,我们主要在优化回收方案、优化任务组 织模式、优化装备配置三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了“跟进式”任务指挥模式和“ 空中为主、地面为辅”的航天搜救新模式,极大地提高了飞船搜救回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