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闻周刊》2008年9月20日报道] 如果天公作美,中国将在本周迎来奔月长征的又一个值得庆贺的里程碑时刻。“长征2F”运载火箭将从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3名航天员执行中国第三次低地球轨道载人航天任务。中国将进行首次出舱活动,这是实现2015年前建立自己的空间站(如果传闻属实)并在2020年前将航天员送上月球的雄心勃勃计划而迈出的又一步。
毫无疑问,此次能力展示表明中国正准备加入到像美国和俄罗斯这样的超级航天强国之列。但中国的空间任务会引起美国或俄罗斯的担忧吗?苏联在1965年完成首次出舱活动,之后美国于同年也实现首次出舱活动。尽管发射有效载荷的能力可用于投放炸弹,但载人航天计划的军事意义微乎其微:迄今为止,尚没有人能够指出,在空间有哪件事遥控武器无法完成而必须要人去完成。
中国将出舱活动视为能跻身美国和俄罗斯顶级航天强国之列的证明。但中国在这场空间竞赛中的真正对手与其说是西方,倒不如说是其亚洲邻国,尤其是印度。近年来,印度将其空间计划从气象和通信卫星等卫星应用计划转型为多度活跃的计划,旨在向世界展示力量。其无人探索计划安排在10月22日发射一颗探测器绕月飞行两年。日本正在考虑有条不紊地拓展其空间计划,包括从事国际空间站研究以及大量的商业卫星建设,并探索军事用途。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优势地位并非不可撼动。如同1957年苏联发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仅仅获得短暂的胜利一样,中国近期取得的成绩只是拉开了当代亚洲太空竞赛的大幕。
驱动中印空间竞赛的两大因素是他们坚持自力更生并认为空间探索将提升国家威望。事实上,这两种思想相互协调推动。印度自1974年首次进行核试验后,多年来一直被排除在美欧空间计划外,目前印度许多空间技术都由本国工程师开发,外界帮助很少(印度已经同意携带美国及欧洲的有效载荷进行绕月飞行)。中国密切关注美俄之间由于外交关系而导致的国际空间站合作关系的紧密或疏远。中国航空科学研究院黄海称:“最重要的是中国已经能独立研发出并具有自己的空间飞行系统”,中国科学院空间专家欧阳自远向《人民日报》透露,中国的空间计划“显示综合国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威望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003年10月,中国航天员杨利伟环游太空之后,中国的空间计划刺激了这一竞赛。2007年中国击毁一颗老化的气象卫星的行动又强化了对军备竞赛的担忧。目前中国正在海南建设第四个航天发射场,用于发射新型的载荷达25吨的运载火箭,该火箭将发射永久性空间站组件。未来,还将发射遥控月球漫游车(数据采集探测器已经在轨),甚至还传言将有登月之旅。尽管面临美国的技术出口控制,中国的商业卫星发射业务越来越兴旺扩展,中国已共计进行了79次卫星发射,其中2007年10次。同年印度发射了11颗卫星,其中包括9颗从其他国家发射,同时印度也成为采用“一箭十星”方式发射卫星的第一个国家。
美苏进行空间竞赛发生在冷战背景下,而目前印度和中国在人才和知识产业方面正在竞争市场主导权,这涉及技术、人才和市场的发展,这些都刺激了中国的技术发展:为空间计划研发的传感器被用于全球定位系统、洗衣机及其他产品。中国人希望通过火箭和卫星的研发获得他们拥有专利的发明和产品。为北京奥运会建造污染监测卫星并参与中国的登月工作的萨里卫星技术公司首席执行官,英国科学家马丁•斯维汀称,“中国在遥控技术方面正在大踏步迈向世界水平”。
华盛顿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吉姆•刘易斯称,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震动所有邻国,因为中国人豪言‘我们是地区的主导国家’”。2007年1月,中国使用一枚弹道导弹击毁一颗老化气象卫星后,卫星碎片落入低轨道。日本议会取消了空间计划不用于军事目的的禁令,此外日本空间机构还试图利用这种新基调将预算每年都增加29%,而一般的科学预算每年仅增长1%。日本民众则更担心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而不是同中国的登月计划进行竞赛。
中国的空间计划在印度反响尤其强烈,印度正加速推进登月计划。中国于2003年首次将人送入空间,印度要到2015年才可能实现该目标,但据非官方的进度表,中国登月时间将仅比印度早一年。印度的空间计划每年将花费10亿美元,中国每年则花费25亿美元。如果进展顺利,今年10月末,印度将使用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发射价值1亿美元的首枚月球探测器“月球初航-1”号卫星,完成任务后,将发射一枚探测器撞击月球,以激起月球土壤,供科学家在远方分析。之后印度同俄罗斯合作的“月球初航-2”号卫星将在2012年登陆一个月球漫游车。印度航天局计划2020年把人送上月球,接着是探测火星、邻近的小行星和太阳——甚至比中国还雄心勃勃。
印度航天局为其空间计划辩护,刻意避免有关与中国人竞争的说法。它宣称其空间计划使印度政府每投资一美元可获得两美元的回报。例如,印度的遥感卫星的分辨率为印度政府节省1亿美元的钻井项目经费。此外,虽然几年前印度空间官员由于载人任务过于昂贵且科学价值不确定而将其取消,但目前他们宣称将月球1米,有助于在干旱地区寻找水源,将替上的铝、硅、铀及钛金属的存贮进行地理绘图,并关注月球的开采。
是否存在大量的登月发射计划?关于印度登月计划《登陆月球》一书的作者帕拉瓦•巴格拉称,“如果询问在空间机构工作的人们,他们永远不会承认存在竞赛问题,但潜意识中确实存在竞赛”。史汀生研究中心的迈克尔•克雷朋表示,双方都避而不谈这个问题,“对中国来说,不想把印度置于同样的竞技场。而印度不想承认焦虑。”
载人航天任务对于军事上来说可获得的益处很小。2007年中国击毁卫星的事件证明空间目标易遭到攻击。中国的空间计划自工程师将军事卫星和驾驶舱展示后才开始发展。尽管印度持不同观点,但西方分析家猜测用于印度民用空间计划而研发的火箭技术已经用于军事。增强军事卫星能力的捷径就是直接为其投资,而不是为飞往月球任务投资。地基及轨道激光器比导弹具有更好的反卫星能力。美国及俄罗斯研究了很多年,寻求将军事人员送往空间的更好办法,但至今仍未找到。
太空竞赛对提升国际地位是有风险的,但风险并非没有回报。成功的空间飞行等于是国家为卫星和(更广泛的)质量控制做广告。华盛顿防务信息中心的特里萨•希钦斯说:“在向潜在的客户证明他们产品安全性方面,(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取得长足进步。”在这个全球竞争时代,这正是中印都渴望发出的讯息。
真正的空间竞赛发生在亚洲
发布日期: 2008-09-24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责任编辑: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