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鹰”-D型出舱活动航天服
“海鹰”-D型出舱活动航天服主要在“礼炮”6号和7号空间站上使用。整套服装重量为70千克,还带有一根25米长的脐带,用于供电和通信。
“海鹰”-D型航天服由硬的胸甲和软的织物构成。服装背部有背包,背包里是生命保障系统,同时又是进入服装的入口和密封盖。硬的胸甲由1毫米厚的铝合金制成。胸甲上还装有带玻璃面窗的头盔。服装的软体部分由10层织物构成。这10层织物从外向里分别是:①用耐热尼龙制作的外防护层;②用多层织物制成的隔热和防流星体层;③外限制层,用聚酯纤维织物制成,限制下面的气囊在加压时向外膨胀;④主加压气囊层;⑤辅助加压气囊层;⑥加压层的衬里;⑦氧气输送管道;⑧气体循环空间;⑨液冷服;⑩耐穿衬衫。
(2)“海鹰”-DM型出舱活动航天服
苏联航天员在进行“礼炮”7号空间站出舱活动时主要使用“海鹰”-DM全自主式航天服。穿着这种服装可以将出舱活动的时间从3小时延长至6小时。这种服装由硬的胸甲、软的臂和下肢构成。服装的臂和下肢均可拆卸。服装背部有背包,背包内是生命保障系统,背包又是进入服装入口的密封盖。
生命保障系统由供氧分系统、空气再生分系统、温控分系统和电器设备分系统组成。供氧分系统主要用容积为2升的氧气瓶。空气再生分系统用于排除服装内的二氧化碳、有害气体和水蒸气,并保持服装内的气体循环。温控分系统的功能是使服装不受太空环境和飞船热流的影响;将服装内由于人体和生保系统部件产生的多余热量排除;保持服装内的热平衡。
(3)“海鹰”-DMA型出舱活动航天服
“海鹰”-DMA型出舱活动航天服是目前俄罗斯/苏联使用次数最多的一款航天服,于1988年10月20日在“和平”号空间站上首次使用。两名苏联航天员穿着这种新型航天服在舱外工作4小时零12分钟。 “海鹰”-DMA型出舱活动航天服质量为105千克,每次出舱活动标准工作时间可达7小时。
“海鹰”-DMA型航天服刚性上半身与软的下半身采用铝合金的凸缘和压力环相连的方式,凸缘被焊接在上半身的金属板上。服装上装有4个转动轴承,分别装在腕关节和肩关节上。“海鹰”航天服的头盔采用半刚性设计,球形双壁结构,与服装的金属刚性胸甲连在一起。头盔上还装有两块减弱光线的遮阳板,航天员可以方便地调节其位置。“海鹰”-DMA型航天服的液冷服只有冷却功能,没有通风功能,因此服装内还缝有3根并行的聚氯乙烯通气管,专门作为通风用。
这种服装的生命保障系统跟以前的服装相比,虽然还保留脐带,但是服装的自主性明显提高。特别是生命保障系统的分系统和结构,很容易就在轨道上进行维修和更换,如氧气瓶、电源、无线电通信设备和天线等,因为这些东西是直接安放在背包的密封盖上的,仅简单地用带子扣住。为了实现失效保护设计,生命保障系统的许多重要功能结构都有备份,如供氧回路、氧气循环风扇、电源和通信等。虽然增加了一些备份,但整套生命保障系统在质量和体积上都比以前的系统减轻和减小了许多。
(4)“海鹰”-M型出舱活动航天服
“海鹰”-M型出舱活动航天服是在“海鹰”-DMA型航天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海鹰”-M型航天服最初是为“和平”号空间站设计的,从1997年4月开始有3套服装在“和平”号空间站上使用过,曾经完成3次出舱活动,每次出舱活动时间在5小时左右。2001年,专门为国际空间站使用而改进的的出舱活动航天服开始投入使用。
“海鹰”-M型航天服虽然也是半刚性结构,但与“海鹰”-DMA型服装相比,其性能有很大提高。除部分满足国际空间站的使用要求、提高可靠性、增加服装重复使用次数和改进电子通信系统的性能以外,最重要的是提高了服装的活动性,特别是提高了手臂、躯干和髋关节的活动性,同时对服装的胸甲和手套也做了很大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