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你回家——东风着陆场搜索回收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侧记
发布日期: 2020-05-09
信息来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5月8日13时49分,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经过67个小时的在轨飞行,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标志着我国载人空间站建设阶段东风着陆场承担的航天搜索回收任务首战告捷。

直升机视角下的新飞船试验船返回舱落点(王朋/摄)
2016年,我国首次启用东风着陆场,圆满完成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搭载的新一代载人飞船缩比返回舱搜索回收任务。时隔4年,面对新飞船、新轨道、新落区、新模式状态下组织实施的搜索回收任务,东风着陆场再次成为焦点。
东风着陆场紧邻巴丹吉林沙漠,着陆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地形地貌以沙漠、山地、草湖、戈壁为主,复杂多变的地形对搜索回收力量应对不同环境、完成不同类型任务带来了严峻考验。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体积质量大,复杂地形搜索回收安全风险因素多。”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介绍说,“针对任务特点,搜索回收分队积极开展沙漠驾驶、道路勘察、人员装备直升机滑降等训练课目,有效提升了复杂环境下的搜索回收能力。”

新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杨依将/摄)
返回舱着陆后,空中搜索回收分队第一时间到达落点位置,12名搜索回收队员迅速建立工作区、架设便携式卫通设备,舱体状态检查、火工品保护、着陆情况测量等工作随即展开。
试验船返回舱着陆于预定区域内,舱体结构完好,完成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验证了新一代载人飞船高速再入热防护、返回轨道控制、群伞回收及返回舱重复使用等关键技术,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找到只是第一步,怎么运出去才是关键。”卞韩城副总设计师介绍,为解决运输难题,他们专门组织力量新研了吊运一体的履带式全地形车,使其具备在沙漠、戈壁、沼泽等复杂地域执行搜索回收任务的能力。

工作人员进行新飞船试验船搜索回收任务(汪江波/摄)
按照计划程序,搜索回收分队之后将对返回舱实施转运。
据着陆场系统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此次试验舱的成功回收,有效检验了着陆场各系统的搜索回收能力,为执行我国空间站建设阶段的航天员搜救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郑伟杰、倪金盾、钱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