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记者]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与神五、神六任务相比有何特点?
[发言人] 此次任务与前两次载人航天飞行相比,无论是飞行产品研制,还是在任务的组织实施上都有不少新的特点,其挑战性是前所未有的。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是技术跨度大。航天员由舱内活动转向舱外活动是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跨越。为实现出舱活动,必须突破飞船气闸舱泄复压、舱外航天服微机电、航天员出舱活动地面模拟训练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完成舱外航天服和飞船气闸舱的研制。在完成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之后,就实施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跨度很大。
二是任务风险大。除飞船发射和返回两个风险集中的时段外,此次任务增加了在轨出舱活动这个高风险的时段。主要表现在:航天员出舱活动的相关程序,难以在地面进行全过程、完全真实的模拟演练;部分新研产品和新技术的采用,是首次进行飞行验证;此外,神舟飞船是第一次承载3人满负荷飞行。这些都可能给任务实施带来一些新的风险。
三是从航天员操作强度大。此次飞行任务中,航天员要完成对舱外航天服的在轨组装、测试、穿脱、出舱、轨道舱(气闸舱)泄复压,取回科学实验装置,返回轨道舱等操作,在失重环境下,操作时间长,强度大,自主性强,环环相扣,与前两次载人航天飞行相比有质的区别。航天员的综合素质和操作质量,直接关系到任务的成败。
四是实施难度大。为满足航天员出舱活动要求,飞行产品技术状态发生较大变化,涉及飞船227项,火箭36项;必须确保舱外航天服和飞船气闸舱安全可靠、航天员各项操作准备无误、测控通信连续稳定、飞行控制及时准确。 这不仅对航天员技能水平、身体素质、心里素质和应急反应能力,而且对飞行产品质量、出舱地面支持和飞行任务的组织指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为确保航天员在阳照区出舱,由于发射季节的限制,飞船回收的时间有可能接近傍晚,也增加了航天员返回地面搜救等任务实施的难度。
五是参试系统庞大。此次任务是历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参试系统最庞大的一次,为保证出舱时段的连续测控的连续,增加了测量船的境外地面测控站,动用了9艘船、30多架飞机;并首次进行中继卫星天基测控实验,构成陆、海、空、天的立体参试体系。
[俄新社记者] 能否简要介绍一下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有关中俄合作的情况?
[发言人] 中国和俄罗斯是友好邻邦,两国政府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框架下,中俄两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开展了互惠互利的合作与交流。两国在航天员培训、载人飞船研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合作,对中国的载人航天的发展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2004年4月,中俄签署了从俄“星星”科学生产股份公司引进“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合作合同。依据合同,俄方为中方研制飞行用“海鹰”舱外航天服(3套)、低压训练用舱外航天服(2套)和水槽训练用舱外航天服(4套),以及舱载对接系统(4套),其中飞行用和低压训练用“海鹰”舱外航天服的供电和通信等设备由中方配套研制。
经过双方共同努力,历时4年多,引进舱外航天服合同执行十分顺利。神七任务中,2名中国航天员将分别穿着“飞天”舱外航天服和“海鹰”舱外航天服实施我国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俄方专家全程提供技术支持。这是中俄载人航天领域合作的重要事件。借此机会,我们对俄罗斯同行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
中俄两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合作,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合作的成功,将为双方下一步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创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