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踏征途 奋进新时代——记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
发布日期:2018-01-22 字体【

太空,人类梦想的疆土,寥廓而深邃。中华民族对太空的向往与探索,从未停止。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始终胸怀把一切献给党的信仰信念,以敢上九天揽月的英雄气概,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建立了卓越功勋,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雄心和中国航天的腾飞信心。

他们,是中国航天员!

问鼎苍穹  前赴后继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承载中国千年飞天梦想,将我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一朝圆梦。神舟五号在人类向太空不断进发的漫漫征途上,刻下了属于中国人的数字——遨游太空21小时23分钟,环绕地球飞行14圈,长达近60万公里。

图1: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加航天员出征仪式(朱九通 摄)

时隔15年,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在回忆起自己的飞天经历时,依然用“心潮澎湃”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每次回想起15年前的飞行经历,我的心里依旧特别激动。失重开始的那一刻,我飘到舷窗旁俯瞰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那时候,我真切体会到了人类的伟大,更为我们国家、为中华民族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用工作笔在工作日志背面写了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了太空。’”

人们至今难以忘怀,当杨利伟在茫茫天际,将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帜一同庄严展示于太空时,一个历史悠久又朝气蓬勃的国家,再一次用实力彰显了自己的大国形象;一个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向世界表明了和平利用空间,造福全人类的雄心壮志。

图2: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内展示国旗和联合国旗帜

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又一次在浩瀚宇宙传递了温暖心声:“感谢全国人民,感谢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对我们的关心和厚爱”。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图3:2005年10月17日,费俊龙、聂海胜在四子王旗着陆场返回出舱

失重的感觉很奇妙,但探索太空的征途也充满了未知。神舟七号航天员刘伯明坦言,在太空中执行任务并不是大家看到的那样轻松。太空中的操作和地面有很大区别,在地面上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在太空中就可能变得很复杂。按照神舟七号任务的计划,航天员要在第二天完成出舱活动。“飞行到第13小时,我和翟志刚开始进行轨道舱状态检查和舱外航天服组装测试,景海鹏在返回舱值守,随时监控飞船运行情况。没想到在地面上大约需要16个小时的组装,在天上却连续工作了近20个小时才完成。” 刘伯明说。

图4:2008年9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神舟七号和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的航天员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光荣出征(秦宪安 摄)

航天员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充满了挑战与风险。目前世界上540多名航天员中就有27人在执行任务和训练时不幸罹难。航天员翟志刚回忆道,在他穿上“飞天”舱外航天服准备漫步太空时,发生了两个“意外”:“首先在开启舱门时遇到了麻烦,我用力拉了3次,舱门却丝毫没有反应。”翟志刚说。此时,飞船即将飞出测控区,必须尽快打开舱门,才能在下一个测控区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当翟志刚和刘伯明终于在协力配合下打开“太空之门”时,第二个“意外”又出现了。“我们耳机中传来一阵报警声:‘轨道舱火灾!轨道舱火灾!’轨道舱正是我和伯明身处的舱段。此时已无暇多想,我和伯明眼神稍作交流,彼此心中便达成了默契:就算我们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留下永远的瞬间!我毫不犹豫飞出舱门,伯明果断调整任务步骤,先把五星红旗递到了我的手中。”

图5:2008年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在航天员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下,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秦宪安 摄)

这一幕,永远载入了历史——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的映衬下,翟志刚挥动鲜艳的五星红旗向地面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 随后,翟志刚在星际间漫步,迈出了中国航天员的豪迈与自信,更彰显出中国人以稳健而从容的铿锵步履,一次又一次实现“中国追赶”乃至“中国跨越”。

矢志飞天  初心不改

从神舟五号首飞成功到神舟十一号问鼎苍穹的13年间,中国航天员不忘初心,以敢上九天揽月的英雄气概,以义无反顾的天地奔赴,在建设航天强国的新长征中实现了载人飞行任务的六战六捷。一次又一次向世人宣示,伟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飞得更高更远——

英雄并不是一飞成名的。通往飞天的路需要艰苦的训练、执着的等待和日复一日的坚持。

“训练是重复和枯燥的,所有的内容都反复做过多次,没有一点儿新鲜感。但最艰苦的不是训练,而是20年来,每年每月每天都坚持训练。”航天员大队队长聂海胜说。

神舟九号飞行任务中,航天员刘旺以高精度,完成了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赢得了世界的喝彩。为了这次飞行,刘旺等待了14年。谈起 “十四年磨一剑”的经历,刘旺显得很平静:“没觉得很困难或是很迷茫”。他说,每个航天员都非常优秀,执行任务肯定有先后顺序,因此等待和坚持是必须的。“为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坚持奋斗,在过程中一定会有所收获,这也是一种成功。”

图6:2012年06月18日,刘旺在太空进行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航天员张晓光同样在追梦的过程中坚持多年,期间还历经数次落选。“那段时间,每当心情烦躁的时候,我就靠听音乐来放松自己。我默默地告诉自己,不能这么消沉下去,应该重新振作起来。我坚持每天写训练笔记,逐项查找弱点,请教专家,制定措施。我始终相信自己的梦想还没有破灭。”也正是这15年 “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为张晓光换来了15天的太空飞行。张晓光说自己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者,“追求完美的过程,就是弥补遗憾的过程。”

图7:2013年06月11日,神舟十号乘组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加航天员出征仪式(徐部 摄)

“飞天嫦娥”刘洋和“太空教师”王亚平入选成为航天员时,年龄均已超过30岁,为了全身心备战任务,她们一再推迟生育时间、无怨无悔,用最好的年华去完成心中坚不可摧的飞天使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邓清明,这个名字并不被大众所熟知,但在飞天路上,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坚持者、奋进者、搏击者。邓清明是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一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20年来,3次入选备份乘组,3次与飞天失之交臂,“无数次的地面训练,放下又重新起航,作为航天员,只有坚持。”时至今日,邓清明仍初心不改、坚守寂寞,时刻准备着为国出征。

图8:2006年12月11日,邓清明进行肺功能检测

巡天征途的背后都有着成千上万默默奋斗的无名英雄。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2014年3月13日,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却因5名航天员的停航停训,写入了中国航天史册。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是我国首批航天员。当党和人民需要时,他们怀揣飞天梦想,经过层层选拔从四面八方集聚北京。他们一心只为飞天,一次次接受祖国挑选,一次次与飞天失之交臂。如今,他们因超过黄金飞行期,再也没有机会为祖国出征太空。

“他们的等待与神舟飞天的辉煌一起,构成了中国航天史上最厚重的一页。”中国航天员中心党委书记李新科说,“他们同样是共和国的飞天英雄!”

赓续传统  传承精神

1998年1月5日,14名首批航天员在北京航天城集合。从此,中国飞天“梦之队”踏上了问鼎苍穹、筑梦九天的伟大征程。这一天,也就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生日,这支队伍以骄傲的姿态郑重地走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图9:1998年1月5日,第一批航天员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举行宣誓仪式(朱九通 摄)

“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20年后,同样的铮铮誓言又一次在北京航天城响起。面对国旗,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张晓光、刘洋、王亚平、陈冬举起右拳,一起重温入队誓词,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响彻大厅。

图10:2018年1月5日,航天员重温入队誓词(杨璐茜 摄)

此刻,每一次的飞天壮举仿佛都历历在目,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从1人1天到多人多天,这变化的时间和数字,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衡量了中国飞天的步伐,留下了中华民族永恒的记忆。

景海鹏在知天命的年纪第三次飞上太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每次执行完任务,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将心态“归零”,从零开始准备,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所以在神舟七号任务后,景海鹏又相继执行了神舟九号任务和神舟十一号任务。重温入队誓言时,景海鹏感慨万千:“为国奋斗,这一生非常值得!”

图11: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返回航天员公寓后与战友刘旺、刘伯明、张晓光握手拥抱(徐部 摄)

“第一次入队宣誓时充满了自豪感,因为可以代表祖国出征太空。在今天重新宣誓,我觉得无愧于誓言,无愧于使命。”随景海鹏一起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的航天员陈冬如是说。“我问自己,这是终点吗?不是!这只是开始。我渴望为空间站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图12:2016年11月18日,景海鹏、陈冬在四子王旗着陆场顺利返回(孔方舟 摄)

20年来,这个英雄的群体用信仰和信念浇铸奋斗的壮景,用热血和汗水绘就逐梦的轨迹。他们精诚团结、凝心聚力,把战友的成功当作自己的成功。“在追梦的过程中,一个人很难跑下来。这支队伍会帮助你,给你力量,让你踏实。”奋斗了20年的邓清明认为航天员大队是支撑他坚守的力量。

神舟九号飞天之前,作为备份的王亚平对刘洋说:“你是我们女同志的骄傲,希望你能带着我们俩的梦想一起去飞,我会在地面支持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亚平觉得,就像打一场战役,所有人都团结一心、勇敢拼杀,只要抢占了高地就算赢。至于是谁插上了旗子,是谁吹响了号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打赢了。

“在长期训练和执行任务过程中,航天员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从事这样一种艰苦的工作。这甚至是一种‘生死情’”,聂海胜说,“航天员大队里,大家关系融洽、相互信任、以老带新,这种精神也被一批批航天员所传承。”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践行是最好的传承。

目前,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已经开始。对此,刘洋坚定地说,自己会像前辈们一样,无私地、毫无保留地分享飞天的经验和学习的体会,“希望他们更快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期待与他们携手探索宇宙的奥秘。”

图13: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在内蒙古四子王平安着陆,航天员刘洋向大家招手(秦宪安 摄)

中国新时代  太空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航天人应该做出新的贡献,太空新征程也给航天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已经拉开序幕,空间站时代正式开启。所有的航天员都投入到备战空间站的训练任务中。

空间站任务飞行时间较长,还有大量出舱活动,对于航天员的体能和心理都是巨大考验。现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的航天员费俊龙介绍道,目前的训练非常紧张。针对空间站任务,在训练中还加入了虚拟现实技术,完善了航天员训练体系与方法。

神舟五号至神舟十一号的飞行时间都属于中短期。到了空间站时代,飞行时间会延长到3个月至6个月不等,航天员的知识储备将会对载人航天工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运行时间的长久性和系统的复杂性会使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增加。对于航天员来说,如果有较大的知识储备量,越能深刻掌握航天器的运行机理,就能越快做出判断,更高效地与地面沟通解决,把风险降到最低。”航天员刘旺说。在执行完神舟九号任务以后,刘旺继续钻研,获得了人机与环境工程的博士学位。目前,他担任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工效专家组成员,誓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作出新贡献。

三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通道”上掷地有声地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一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景海鹏说,希望把自己的感受、体会与经验发挥到空间站的建造运营上去,和所有的科技人员以及全国人民一起,在建设航天强国的路上勇当先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1992年立项开始,一步步发展,越来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我们从‘跟跑’发展到‘并跑’,以致于将来我们还要去‘领跑’”,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说。现在,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副主任,杨利伟对载人航天工程有了更升华的理解和更长远的考虑,他表示,目前,后空间站时代也正在规划论证,要立足近地空间,将深空探测作为长远的目标。“作为航天员,我希望飞向更深远的太空!”

图14: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杨璐茜 摄)

不难想象,未来的茫茫太空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带有五星红旗标志的航天器;不难预测,新时代将会有更多中国航天员的身影出现在更高更远的星空。“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胸怀梦想,以比别人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走好新时代征战太空的新长征。”航天员们如是说。(杨璐茜)

信息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责任编辑:周雁
分享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