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研制“刺猬”机器人发展小天体表面探测能力
发布日期:2015-09-08 字体【

图:“刺猬”机器人未来可执行高效率、低成本的深空探测任务(图片来源:NASA网站)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网站2014年9月4日报道,目前,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与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共同研发了一款名为“刺猬”的新概念机器人,发展小天体表面探测能力。

传统的火星巡视探测器需依靠轮子滚动行进,无法倒立行驶,更不能探测小行星或彗星等小天体的低引力、险恶地势上开展探测任务。 

2015年6月,斯坦福大学和JPL各完成一台“刺猬”样机,利用NASA的C-9飞机完成4次飞行试验,研究在微重力环境下,两台样机在不同材料上的多种机动能力。通过不同材料模拟多种表面环境,如沙地、粗糙岩石、冰坡、薄冰等,首次演示了“刺猬”样机在模拟彗星表面环境下具备可控的跳跃与翻转能力。两台样机的区别在于,JPL采用盘形制动片,而斯坦福大学采用摩擦皮带制动飞轮,研究人员希望借此机会了解不同制动系统的利弊。 

“刺猬”样机有8个刺、3个飞轮,平台质量约5千克,携带相机、光谱仪等载荷后总质量超过9千克。外形为立方体,每个面都可用于着陆,因没有轮子,需依靠周围的刺在天体表面跳跃或翻滚运动,并依靠内部飞轮制动。这些刺也是热探头,能够测量天体表面温度。 

“刺猬”既能利用1或2个刺实现长距离跳跃,也能通过翻转一个面实现短距离行进。未来任务中,“刺猬”将先通过长距离跳跃移至目标大致区域,再通过翻转缓慢接近目标。抛物线飞行试验中,研究人员还证实,“刺猬”能够从表面强力跳起,摆脱沙坑等不利地形。   

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刺猬”的自主探测能力,可利用绕目标天体轨道上的母舰的中继数据,类似于火星上的巡视器和轨道器之间的关系。“刺猬”的制造成本比传统巡视器低,其立方体构型也更便于携带,母舰可一次性或分阶段释放多个“刺猬”对特定区域开展探测任务。 

“刺猬”是NASA创新先进概念计划中的第二阶段项目之一,由NASA中心创新基金和飞行机遇项目提供飞行研发与试验资金。(李金钊)


信息来源:中国航天科技信息网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分享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