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陆现场的医疗救护 2012-06-07 19:59:44
航天环境因素可能导致航天员返回地面后出现一系列的医学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立位耐力下降、航天运动病在返回后的症状或不适,运动模式紊乱及重调,循环系统调节功能改变。当出现应急或故障条件下的返回着陆时,航天员可能会出现着陆冲击损伤;由于飞船着火,航天员出现烧伤、窒息;有害气体中毒,如无水肼、一氧化碳中毒等;座舱失压等因素导致航天员出现缺氧、减压病;温度失控,导致航天员中暑或冻伤等医学问题。因此,医监医生应做好航天员返回地面后的医学保障工作。 (1)着陆现场的医监医保与医疗救护 1)正常情况的医监医保。正常状态下,航天器着陆后,航天员进行一段时间的重力再适应,航天员自主出舱,医监医生应将航天员抬入医监医保载体;协助航天员脱下航天服,实施卫生清洁,更换内衣;对航天员进行体检,采集样本,收集生理数据;评价航天员的健康状况,给予必要的医监医保处置;送航天员登机并全程陪护。图5-12为航天员医生正在执行着陆场医监医保任务。 2)异常情况的医疗救护。当航天员出现伤病时,到达现场的医疗救护人员应对航天员实施必要的紧急现场医学处置,包括心肺复苏,创面或伤口止血和包扎,骨折固定,伤病员搬运,急性缺氧、窒息的紧急处理,休克的紧急处理,各种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实施现场确定性救命手术,早期使用抗菌药物或特殊药物,返回落区环境因素造成损伤的紧急救治,利用现场医疗技术和保障条件,尽最大能力挽救航天员的生命。 (2)应急返回着陆时的医学营救 返回舱在主副着陆场、上升段陆上应急着陆区、上升段海上应急着陆溅落区应急返回着陆时,医监医生要立即实施应急返回的医学营救。 1)搜索返回舱和航天员。返回舱着陆后,参加搜索营救的医监医生要监听航天员返回地面后的话音报告,必要时与航天员通话,并及时向参加营救的医疗救护人员通报话音报告内容。医监医生和医疗救护人员要快速到达现场,医监医保和医疗救护载体要停放在现场。医监医保直升机、医疗救护直升机是对航天员实施现场医学处置的工作平台,这些载体要尽量靠近返回舱停放,现场医监医保或医疗救护场所可以根据现场情况选择在直升机上进行。 2)营救航天员出舱。因为飞船着陆地点不同,所以营救航天员出舱分为陆上、海上营救两种。航天员出舱方式可分为自主出舱和被动出舱。当飞船返回舱着陆后,在搜救人员到达返回现场之前,出现下列情况时,航天员必须择机自主出舱:舱内发生不可控制的火情时,航天员必须迅速出舱;由于舱体倾倒或舱内环境恶劣,影响安全或航天员无法耐受时,可择机自主出舱;当航天员个人状态良好,且判断舱外环境良好时,可择机自主出舱。搜救人员到达返回现场,完成开舱门和航天员现场健康状况判断后,根据航天员的健康状况,可以决定航天员出舱的具体方式:未出现较重伤病的航天员,可实施主动出舱,现场搜救人员在必要时提供帮助;有较重伤病的航天员,则由搜救人员负责营救出舱。 当返回舱在海上溅落,在返回舱工作正常的情况下,航天员可以驻留在返回舱内,使用铱星电话与指挥部联系,等待救援。当返回舱发生座舱进水下沉或不可控制的火情时,航天员应迅速自主出舱;如果舱内环境恶劣,影响安全或航天员无法耐受,且舱外海况不高于3级时,航天员可择机自主出舱。航天员自主出舱后,在救生船上使用通信工具与指挥部联系,等待救援。当搜救人员到达返回现场后,若航天员已自主出舱,则通过救生船过渡,将航天员由救生船送至救捞船,进入医疗救护程序。若航天员未自主出舱,则通过海上救捞船打捞设备,将返回舱打捞至甲板后,根据舱内航天员健康状况的初步判断,实施返回舱直立、倾倒状态下航天员主动、被动出舱程序。 (责任编辑:杨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