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站点地图
快讯:

飞行前的健康跟踪与健康维护

2012-06-07 19:52:19
  

  飞行前航天员医监医保工作,从发射倒计时第50天(-50天)的医学检查开始,至发射当天的待发段结束。此阶段医监医保的任务是监督消毒检疫制度、作息制度、航天员体质训练、个性化保障方案和健康促进计划落实情况;为航天员提供最佳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促进身体健康,保障航天员的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在这一阶段,乘组医生要汇总航天员健康资料,实施健康观察与评定,确认航天员健康状况。

  (1)航天员健康监测与动态跟踪

  飞行前航天员健康监测与动态跟踪包括实时性和周期性两个方面。实时性健康监测是在各专项训练、体训前后进行的健康监测,由乘组医生和现场医学监督人员共同实施。健康观察项目包括航天员主观感觉、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睡眠情况、疲劳程度、工作积极性等。医学检查项目包括体重、体温、血压、脉搏、呼吸、感官功能等,必要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在专项训练任务结束时,由现场医学监周期性健康监测以发射飞行日为基点,航天员将实施-50天、-14天、-7天、-3天和发射当天5次周期性健康监测。-50天医学检查为全面医学检查,随着飞行任务临近,-14天、-7天、-3天医学检查的体检项目依次减少,重点实施临床检查,排查潜在疾病。发射当天医学检查,由乘组医生进行简单的检查,包括一般询问和最低限度的检查。

  1)-50天医学检查。从执行任务前2个月开始,2周内完成。医学检查项目包括临床检查、辅助检查、生化检查、微生物学检查、螺旋CT检查、超声检查、内窥镜、心电图、脑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等。其中临床检查包括内科、外科、皮肤科、传染病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辅助检查包括血、尿、便三大常规。航天生理功能检查包括心肺功能检查、特因适应性检查。其中心肺功能检查包括运动心电图、静态肺功能、运动肺功能、运动超声心动图等。特因适应性检查包括立位耐力、头低位耐力、下体负压耐力、前庭敏感性、超重耐力、缺氧耐力、耳气压功能等。此外还要进行心理和精神卫生检查。

  2)-14天医学检查。-14天医学检查在执行任务前2周开始,3天内完成。医学检查项目包括临床检查、辅助检查、血生化检查、肠道菌群培养、静态心电图检查等。其中临床检查有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辅助检查有血、尿、便三大常规。航天员生理功能检查有立位耐力检查。

  3)-7天医学检查。-7天医学检查在执行任务前1周开始,1天内完成。医学检查项目包括临床检查、辅助检查、部分血生化检查、静态心电图检查,其中临床检查有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辅助检查有血、尿、便三大常规。航天生理功能检查有立位耐力检查。

  4)-3天医学检查。-3天医学检查在执行任务前3天实施,半天内完成。医学检查项目包括临床检查、辅助检查和部分血生化检查。其中临床检查有内科、外科,辅助检查有血、尿、便三大常规。

  5)发射当天医学检查。发射当天医学检查主要是询问和观察航天员是否有不适症状,此外检测一下心率、血压、体温和体重。

   (2)航天员健康维护与促进

  航天员健康维护与促进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对航天员进行系统全程健康监管,注重提高航天员的健康素质,注重改变他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

  首先,严格执行消毒检疫制度。

  为了监控传染病,发射前-50天开始,对航天员执行Ⅱ级隔离制度;发射前-14天开始,对航天员执行Ⅲ级隔离制度。对于传染病监测,主要实施常见传染病潜伏期内感染预测,对肝炎、结核、菌痢、流感等疾病作重点观察。严格控制同航天员接触的人数,对接触人员进行传染病方面的医学检查,建立接触人员健康登记本,严禁航天员接触高危人群和不可控群体。结合驻地疫情变化和保健需要,进行必要的防疫注射或预防服药。Ⅲ级隔离期间,航天员与外界人员接触时,要有玻璃幕墙隔离保护;工作人员中有急、慢性传染病时,必须立刻隔离。图5-5所示为发射前航天员活动区的检疫消毒。

  严密监督食堂卫生,包括食品的采购、保管、制作和发放过程;定期查验食品标识、说明书、采购食品及其原料的索证情况;督促炊事人员搞好个人卫生;定期查验食品留验制度的落实情况;查验餐具使用洗涤剂、消毒剂和消毒等情况。定期净化航天员居住地、工作训练场所等室内空气,定期消毒日常生活和训练用具,保持用具的清洁卫生。保证航天员训练区周围无污染源,训练场所的航天员日常用品应符合卫生标准。
其次,实施饮食营养管理,执行严格的作息制度。

  依据航天员饮食营养要求,保证食物新鲜,营养合理,易于消化,适口性好,并按任务训练要求执行特殊饮食,每次训练前进行特殊饮食控制指导。飞行前3天适当控制饮食,针对体力负荷和应激适当补充维生素。

  航天员在飞行前实行白天8小时工作制,原则上不加班训练,如需延长工作时间或休息时间安排训练,训练部门应征求医学部门意见;航天员医生对航天员实行24小时负责制,监督他们作息,保障他们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定期调查航天员的疲劳程度,以便调整训练与工作安排。
最后,制定并实施健康促进计划。

  本着预防为主的思想,针对航天员个体健康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监控手段,制定并实施个体化医学保障方案。健康促进计划主要完成物理放松、眼睛保健、口腔保健、耳鼻咽喉保健等专科项目。航天员养生保健体现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个体化诊疗特色,一方面缓解强化训练期乘员高强度训练引起的疲劳,使任务前能够保持最佳身体状态;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航天员对空间特殊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耐受能力。促进航天员生理适应以及损伤修复,有效保障航天员健康。对于可能的疾病倾向,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因疾病影响训练进程和执行任务。

 
(责任编辑:杨帅)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 邮箱登录 | 网站声明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主 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