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排航天员训练 2012-06-07 10:19:16
航天员训练项目和内容的设置,主要取决于航天飞行环境、航天器、航天飞行任务三个方面的要求。航天员训练的项目和内容很多,涉及面广而且复杂,既全面又有重点和针对性。 按照训练目的和内容划分,航天员训练一般分为体质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心理训练、基础理论培训、航天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和大型联合演练8大类,每一类训练又由若干不同的训练项目和科目组成。除了大型联合演练之外,其他所有的训练项目,都是一名预备航天员成为真正合格的航天员所必须接受的。对乘坐相同类型和型号航天器的航天员来讲,这些训练内容基本相同。 载人航天飞行的重要标志是有人参与飞行,航天员的特殊作用表现在对航天器及其舱载设备的控制、操作、照料、维护和维修以及在太空中进行科学实验。因此,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航天员,仅有健壮的身体、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与载人航天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各种专业技能。 航天员训练的主要目标是: 1)提高航天员的身心素质及对航天特殊环境的耐力和适应能力,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2)使航天员熟练掌握载人航天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航天器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原理,载人航天飞行理论,航天器姿态控制,飞行工况监视,应急状态和故障的识别、判断及处理,舱载设备、装备与物品的操作、使用、管理与维护,手控交会对接,出舱活动,有效载荷操作,空间实验等相关理论和操作等。 3)使航天员熟知飞行计划与方案、飞行预案及飞行的全过程;熟练掌握飞行程序,包括正常飞行程序、应急飞行程序及故障处理程序。 4)使航天员熟练掌握救生与生存的知识和技能。 5)使飞行乘组的航天员不仅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够默契地协同配合;不仅能胜任自己的岗位,必要时也能够代替他人完成任务。 简而言之,航天员训练的目标,就是通过全面、系统、科学、严格的训练,使航天员在思想、身体、心理、知识储备和技能方面具备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 一般来讲,对不同类型的航天员,不同航天器的航天员和担负不同任务的航天员,有不同的训练要求,这主要表现在训练学时、考核标准和训练科目、内容的深浅程度方面有所不同。除了共同的训练项目外,每一名航天员的训练安排应侧重其负责承担任务方面的训练。例如,飞行工程师进行舱外活动的训练要比指令长学时多,载荷专家的航空飞行训练不要求能单飞,一般由教练员驾驶教练机带飞,但航天飞机的指令长和驾驶员必须进行大量的航空飞行训练,以便掌握航天飞机的驾驶技术。 从预备航天员接受训练开始,到能够执行飞行任务,一般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载荷专家的训练一般需要2.5年的时间。职业航天员的训练通常分成四个阶段,各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训练的重点和要求不同,训练的组织形式也不尽相同。训练安排遵循由一般至特殊,由单项至综合,由简单至复杂,由易至难的循序渐进原则。 1)基础训练阶段。时间大约为一年左右,训练的重点是基础理论培训。该阶段的训练目标是使航天员掌握载人航天飞行所需的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技术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基础理论课程内容涉及空间环境、航天飞行基本原理、航天器结构特点与运行方式、航天医学、医学基础知识等方面。一般来讲,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在基础训练阶段完成,但在后面两个阶段,也可能会根据需要安排部分基础课的学习,如英语、俄语、计算机基础和星空识别等。 2)航天专业技术训练阶段。时间大约为一年半,训练重点是航天专业技术训练,目的是使航天员掌握航天飞行所需的各项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训练的内容以航天器技术和各种操作技能训练为主,包括飞船或航天飞机的驾驶和控制、飞船或航天飞机各种设备的操作、空间各种实验操作、常规交会对接技术训练、失重飞机飞行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以及医学保障等方面的训练。专业技术训练有正常状态下的操作,也有故障和应急状态下的对策训练。 3)航天飞行任务模拟训练阶段。时间大约一年左右,重点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交会对接技术训练、出舱活动技术训练,以及本次飞行任务技术训练。训练项目通常包括正常飞行程序训练、应急飞行程序训练、逃逸救生程序训练、故障识别与处理训练、全程序任务模拟训练、有效载荷技术训练、出舱活动技术训练、特殊交会对接技术训练、航天器及其装船设备与物品操作技能复训、救生训练等。该阶段是飞行乘组飞行前最重要的训练阶段,通过该阶段的训练,可以使飞行乘组航天员了解飞行计划、任务分工及要求,熟练掌握从进舱开始至返回着陆全过程的正常飞行程序、应急飞行程序和逃逸救生程序,熟练掌握有效载荷的操作、交会对接技术以及舱外活动技能,使飞行乘组成员彼此了解、相互熟悉、配合默契。 4)强化训练与任务准备阶段。时间大约半年,重点是参加大型联合演练,为飞行任务作准备,并对飞行乘组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和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强化训练,使航天员进一步熟练和保持操作技能。 第一个训练阶段结束时,需要对受训预备航天员的训练成绩、身体和心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以确定其是否能参加下一个阶段的训练,这是确定预备航天员能否进入航天员队伍的关键阶段。第二个阶段训练结束时,考核合格的航天员方可继续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训练。如果被选入飞行乘组或候补航天员,则开始以乘组的形式进行第三个阶段的训练。通过前三个阶段的训练,飞行乘组航天员基本上掌握了本次飞行所需的各种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具备了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航天员的体质训练、心理训练及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贯穿训练的全过程。在整个训练期间,有些训练项目或内容即使已经达到了训练要求,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安排适当的复习训练,如通信设备的使用、个人救生物品和装备的使用操作等。实践表明,任何时候,如果课程间隔时间超过6个月,就需要一段时间的复习训练,以便使航天员恢复到以前的熟练程度。 航天员的训练周期较长,训练项目和内容很多,训练强度较大,难度也较大,有的训练项目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航空飞行训练。进入太空的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就是在后来进行航空飞行训练时牺牲的。航天员的训练过程,不是每一个受训者都能完成所有训练任务的,训练期间,有些人会因身体等各方面的原因被淘汰。因此,能否通过严格的训练,对每一位受训的航天员来讲,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责任编辑:杨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