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站点地图
快讯:

李莹辉谈航天飞行中的失重防护问题

2012-06-23 18:06:00
  

  航天飞行中的失重环境会导致体液向头胸方向转移,并由此带给航天员严重的心身不适。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任务中,三名航天员在十几天的飞行时间里所处的失重环境,将令他们的健康面临巨大挑战。就此问题,本站记者采访了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请她谈谈神舟九号任务中失重防护问题的相关应对措施。

  李莹辉介绍说,神舟九号任务是一次从短期飞行向中期飞行过渡的任务,尽管十几天的飞行还是定义为短期飞行,但却是历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所以失重的生理效应问题会随着飞行时间的加长逐渐凸现。

  李莹辉表示,在神五、神六及神七三次载人飞行任务中,重点关注的三大医学问题是空间运动病、减压病和体力耗竭,这几个问题在前几次的飞行任务中已经得到了成功解决经验,本次任务可以很好的防治。但是随着飞行时间的延长,失重所带来的两类问题会比较突出:心血管问题和肌肉萎缩问题。

  心血管的适应与再适应是失重防护的重点。所谓适应与再适应,是指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神经反应的调节和心血管的功能都会受到影响,需要适应失重环境以满足工作和生活要求。但是飞行结束后,航天员返回地球时,并不能立刻出舱,而是要在舱内对地球的重力环境进行再适应,否则就会表现出立位耐力不良问题(即无法自主站立,站立时出现头晕、恶心等虚脱症状)。特别是女航天员,因其生理结构的不同,立位耐力较男航天员会更弱一些。航天员返回地面后,往往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够完全恢复。

  李莹辉说,神舟九号任务中,针对心血管失调和肌肉萎缩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其中有五项措施是在这次任务中首次使用的:一是套袋,主要作用是防止体液的快速头向转移,用于航天员的下肢,通过套袋里面的压力调节体液分布;二是“企鹅”服,通过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施力起到维护肌肉功能的作用;三是自行车功量计,主要是为航天员提供在轨锻炼机械,通过一定负荷的运动来维护航天员的心肺及肌肉功能。四是下体负压筒,也是运用不同的下体负压机制来给下体施加压力,通过神经反射来调节维护航天员的心血管功能。五是拉力器,主要是通过各种动作来维持上肢肌肉的功能。

  利用以上五项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对抗生理失重问题。除此之外,航天员还会使用有一种称为肌肉点刺激的方法,通过刺激肌肉力量来维持肌肉的功能,从而达到失重防护的目的。

 

 
(责任编辑:孙龙)



联系我们 | 邮箱登录 | 网站声明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主 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