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知而后行 2012-06-06 09:18:54
空间环境与预报科学研究,对于载人航天来讲,就像今天人们对气象预报的依赖一样重要。人们要按照当天的冷、热、阴、晴来安排出行;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只要知道会不会遇到暴风骤雨,前方有没有暗礁、险阻;在天空飞行的飞机要知道航线上有没有雷雨云层,会不会和其他飞机“狭路相逢”…… 飞船要在太空安全飞行,那里是一个过去并不为人熟知的环境,同样需要预先知道那里有什么,可能会发生什么。研究空间环境并预报空间环境事件,这就是航天红色预报员——当代空间环境与预报科学家们肩负的重大使命。 人类进入太空之前,对于茫茫宇宙了解甚少,也不理解空间发生的许多事情。航天为人类提供了探测空间环境的新手段,从而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地球辐射带和磁层,探测太阳风等事件的特性…… 20世纪50年代,人造地球卫星进入空间,带动了一门新兴基础学科—空间物理学的发展。空间物理学是在大量空间探测的基础上诞生的。现在人类航天活动的能力,已经可以将人送上月球,将探测器送上火星,乃至更广阔的宇宙空间,让人们不断揭开宇宙奥秘,使神话和推测最终被科学结论代替,这大大拓宽了人类科学认知的范围。
人类离开地球,进入太空,就失去了大气层的保护,直接暴露在太阳发出的强大的紫外线和X射线之下。一直作为地球上生命源泉的太阳,也在威胁着我们的生命。不断从太阳表面发射出来的太阳风和太阳爆发时发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太阳宇宙线,可以说是凶残的杀手(图2-1)。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人类航天需要闯过的难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需要科学家的聪明智慧和敢于认知、进取的开拓精神。 既然空间充满着各种险滩、暗礁,因此,无论是非载人还是载人航天活动,都没有可供自由驰骋的安全空间。世界各航天大国在发展航天技术的同时,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寻找安全进入空间和顺利飞行并平安返回的万全之策,这不仅要求航天器本身工程设计要做到完全可靠,更重要的问题是对空间环境有尽可能多的了解,这就是所谓的“知而后行”。于是,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诞生了一个新名词:空间环境保障。 空间环境保障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的基础研究工作,同时也是直接服务和贯穿于整个航天工程的应用科学。 1)设计阶段。根据学科研究的认知和长期观测的资料积累,包括各种地面观测站网和空间探测的历史积累,进行飞船轨道空间的各类环境分析,如高能粒子、空间等离子体、中性大气、微流星与空间碎片等,为飞船设计和船载各种设备、仪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研制阶段。依据空间飞行试验时可能存在的空间环境条件,对航天员和飞船、空间应用实验有效载荷等上天产品以及轨道和通信等进行效应影响分析、研究,提出相关防护建议和验证试验要求。 3)发射阶段。为了保障飞船发射任务在一个较为有利的空间环境状态下进行,避免重大空间环境事件对发射任务的影响,必须密切关注、分析、研究空间环境的变化动态,就像地面气象预报一样,每天发布空间环境安全期预报和射前空间监测预警。 4)运行与回收阶段。为了保障飞船的正常运行和航天员的安全健康,要时刻监视空间环境的变化情况,研究未来环境变化的趋势,如果预测到可能出现流星雨、高能辐射暴、碎片撞击等非常事件,要发出警报,提出躲避危险的科学建议。如果空间运行的飞船或飞船上的设备出现了故障,要提供空间环境背景因素,协助诊断故障异常。 (责任编辑:杨帅)
|